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2013年12月第12期 浅议如何处理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胡对花
 
    浅议如何处理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山西省中阳县金罗小学 胡对花
 论文摘要:笔者立足于现行新的教学改革,把尊重学生的主动、积极发挥作为主体地位,而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互动课堂。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作一点初浅的认识。
 关键词:小数课堂  关系处理
 在举国上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但同时长期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仍遗留有呆板的教学,使学生学习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讲授与引导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适度。如果没有限度详细地将知识托盘出,完全不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无疑是将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久而久之变会养成思维上的“惰”性,因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有经验的教师则不是这样,他们注重引导,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他们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和认知规律,有目的地设计坡坡坎坎,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时,教师总是激励学生,如“试试看,看谁最能干”,“谁能发现这里的规律”…于是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在“试试”中得以发展。
 例如、在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12页课堂活动2: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采用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法,效果也就迥然不同。
 教法(一):
 1、复习(师引导学生解下面各题)
 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野生丹顶鹤,我国占其中的,我国约有多少只?
 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野生丹顶鹤,我国占其中的,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
 2、讲授新课。(师生共同分析解答)
 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野生丹顶鹤,其他国家占其中的几分之几?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
 教法(二):复习解答: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野生丹顶鹤,我国占其中的,我国约有多少只?(解答后启发学生思考)
 师:想一想,若把题中的“我国约有多少只”“换成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题目起了什么变化?有何联系?具原有知识能解答此题吗?试试看,看谁最能干?…
 两种教法比较:前者设计得十分周密,把一题分三步讲述,坡度小,学生易懂,全不费功夫,但其后面学生思维得不到展开,那从何能谈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呢?后者省略了不少台阶,注重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并且这也是学生达到的目标,故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寓于一“探”一“试”之中了。
 二、点与面的关系
 目前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知识点的研究,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何处最难,用何方法去突破都考虑得仔仔细细。但对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却研究得不够,这样教的学生,即使在知识点的学习时能仿例求解,但不能灵合运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上注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采取“以点带面”,反过来又“以面带点”,这样便无疑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是颇有利的。
 如教学“比和比例”后,师如从数量间的关系进行归纳:即从相同点:都是用份数数量间的关系,不同点在于:意义、表现形式、用的地方三个方面。这样,就把“分率”和“比”两部分知识综合起来考虑,便可收到不可预料的良好效果。
 例、学校买回225本作业本,分给甲、乙、丙三个班,甲班分到的是乙班的,乙班分到的又是丙班的,求三个班各分得多少本?
 此题由于单位“1”不统一,仅从分数应用题考虑,学生往往不易分析清楚,若将题中的两个分率转化成甲、乙、丙三个班分到作业本的本数的比是,4:5:6,再把225本作业本按这个比例分配,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这样既固定了“点”,又促进了“面”。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遵守有关规定与灵活处理问题的关系
 教学知识中的运算定律、法则、公式等,是指导学生正确运算的依据,强化用有关运算定律、法则来指导学生解题是必要的。但是,实际解题中也遇到一些特殊,则应灵活处理。有的教师对前者较注重,而对后者都却较忽视。这样作为框框套学生,绝对遵守,从而扼杀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的培养。
 如计算:×(-0.2)×(-0.25)时,按规定运算顺序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不能展示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师只要稍启导生注意题目的结构和数字特征,学生便不难发现“(-0.25)”的差为0,0乘任何数都得0,故前面式子就可不必计算了。因此,教师也要重视特例教学,在引导生遵循有关数学定律、发则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变通运用运算定律,法则的能力,对具体的题目解答时要“一看,二想,三动笔”。
 四、遵循模式解题与创造思维的关系
 要不要解题模式?此问题争论较大,我认为,解题模式毕竟是一类数学问题思维程序和解答程序,对指导学生解题有一定的帮助。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僵化解题模式,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巧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种最佳形式。
 例、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22页第8题:贝贝服装厂计划12天完成1500套校服的加工任务,前5天加工了这批校服的,照这样计算,能按时完成任务吗?
 此题有多种解法,按一般解题模式,学生列式为:12-1500÷(1500×÷5),我鼓励学生大胆甩掉“1500套”的条件去思考,去一探一试,便有列式为:“12-1÷(÷5)”,有的列式为:“12-5÷”或“12-5×”。
 又如,如图所示:        已知正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阴影是一个圆,求圆面积。即按求圆面积的一般解题思路,必先求圆的半径R,而小学又没有学过开方,所以半径R无法求出,此时便诱导生是否可将正方形等分成四份,生经“一探一试”,便知每份是3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小正方形的边长又是圆的半径R,即有R×R﹦3平方厘米,于是跳跃了“R”,直接求出R的平方,便得圆面积为:3.14×3﹦9.42平方厘米。由此从这两例中,学生冲破了一般解题思维模式的束缚,大胆进行创造思维,不仅找到了解题的捷径,而且使自己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以上只是我在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初步尝试,采用这些实践对我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要搞好数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去探索和实践,去总结和提高。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