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语文阅读教学应把握住“两性”的辩证关系
 
    

语文阅读教学应把握住“两性”的辩证关系

刘文秀   

【摘  要】:

时下对阅读教学中的“理性”分析批判得过多,有不少老师认为语文重在体现人的“情感”,主张以“感悟”“体验”的感性方式来理解文本,弱化理性,甚至否定理性分析在理解文本中的作用。这无异于放弃语文教学。呼吁:语文阅读教学应把握住感性和理性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把握“两性”   辩证关系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作者选材立意,遣词造句本应是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近年来,笔者在随堂听课中,常发觉阅读教学变味了!为了避“琐碎分析”之嫌,老师该讲的也不敢讲,该赏析的也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读代讲”“感悟”“体验”“朗读”占主角,狂读代替了昔日默读,学生静心读书,潜心会文的机会越发少了。结果,学生课后作业无从下手,“双基”得不到巩固,习作水平在不断下滑。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一些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要求”的误解,对阅读教学中的“理性”分析批判得过多,认为语文重在体现人的“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主张以“感悟”“体验”的感性方式来理解文本,弱化了理性。有的老师甚至否定理性分析在理解文本中的作用。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既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笔者认为忽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性无异于放弃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把握住感性和理性的辩证关系。

一、 理性是一种认识能力,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理性的参与

“理性”一词源起于古希腊柏拉图,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三个层次:①理性;②激情;③欲望。其中理性是最高的层次,统管和协调其它两个部分。 到了康德那里,理性是与感性、知性相对的概念,它的功能是对知性理论的综合,追求最高的系统的知识,追求无条件的绝对的完整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理性与科学相连,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工具。西方哲人对理性的理解见仁见智,其中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的要数韦伯,他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他所说的工具理性是旨在优化人们行为的手段的认识能力,而价值理性则是指旨在帮助人们正确选择行为目的的认识能力。西方对理性一直都很重视,以致把理性推到一个至高的位置,形成了霸权现象,才有后现代思潮对它的反对。【参考莫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我国对理性的认识跟韦伯的相似。理性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是指属于判断推理活动(跟感性相对); 是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前者跟韦伯的工具理性相似,后者跟韦伯的价值理性相似。

综合国内外对理性的认识,我们不难看出,理性作为一种认识能力是公认的。这种认识活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的认识,一是对价值的认识。具体到认知活动中,理性跟感性相对,它是分析、比较、综合、概念、判断、推理、反思、调控等的心理活动,表现在思维形式上,是概念,判断,推理。在阅读中的理性是属于认知范畴,是人们对文本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把握住感性和理性的辩证关系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性不是要降低感性,更不是排斥感性。理性与感性是阅读教学的两个不可或缺的,不可分割,彼此关联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它主要体现在:

阅读教学内容——文本是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是现实生活(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客观事物)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作家头脑中的思维内容以语言、文字和符号等的形式的“外化”。文本即作家的理性认识的产物。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体验文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形成积极的情感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它们,把这些语言、文字和符号所蕴涵的意义再“内化”、再“探究”和再“表达”的过程。(学生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以认识既有的语文基础为目标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一种宽松、友爱、理解和鼓励的人际氛围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交往的过程。这过程是“间接的”。这里的“间接”有三个方面含义:一是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再“内化”是以语言、文字和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二是学生的再“探究”过程主要是在模仿作家“真探究”基础上的“类探究”;三是学生的再“表达”主要是以教师和其他学生为中介而进行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是作家的代表。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作家的代表——语文教师和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综观我国解放以后,前苏联的语文教学经验——分析式的教学对现代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负面影响的。这种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是教师对文学作品主人公的形象、文章的表现手法、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进行分析,归纳无疑是对学生逻辑思考习惯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至少改变中国几千年来学生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但是这种分析式的语文教学又偏重对文本进行解剖,过于理性,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经验,也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生是站在文本之外,没有走进文本,更谈不上潜心会文,理解感悟。这种语文阅读教学看似让学生对文本研究得很透,实质上是老师把自己的认识硬灌给学生。因而这种教学方式本身是非理性的。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把握住感性和理性的辩证关系,把学生的理性与感性都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只有感性,没有理性就像是一辆没有刹制的汽车,会到处乱撞;只有理性,没有感性,就像冷冰冰的机器,没有办法体会和表达人的七情六欲。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解析

2、莫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