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谁毁了他们的“伊甸园”?——漫谈鲁迅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罗廷莲
 
    
谁毁了他们的“伊甸园”?
——漫谈鲁迅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罗廷莲 
一、祥林嫂
祥林嫂,鲁迅小说《彷徨》中主要的人物,她是一个封建社会中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她——勤劳善良,有力气,本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过上幸福的生活,建立自己的家庭,拥有自己的美好的“伊甸园”。但是,她后来几乎沦为乞丐,最终客死他乡!是谁毁了她的“伊甸园”呢?读罢全文,掩面沉思,我想:是封建礼教的毒害,更是社会的冷酷彻底毁了她的人生,彻底摧毁了祥林嫂梦寐以求的“伊甸园”!
一、封建礼教的毒害
本文写于1924年2月7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兴起的革命浪潮还没在鲁镇人们心灵的湖面上吹起半点儿涟漪,民主革命的东风还未吹到这个闭塞的小镇,在鲁镇最大的感受是“都没有什么大改变”。所以,在鲁镇,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封建等级关系仍然是天经地义的观念。“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这时候,女人们忙着准备一切“祝福”的事宜:杀鸡,宰鹅,买猪肉,还要“用心细细地洗,”“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祝福时“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是男人的专利,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礼教赋予男人的尊严与特权,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训诫:男尊女卑,长尊幼卑,上尊下卑,亘古不变,没有谁能超越。
另外,在“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封建理学里,不幸却早早降临在祥林嫂身上——年纪轻轻(二十六七岁)便守寡,再嫁——婆婆把她卖给货老六——日子不长,新丈夫年纪轻轻便患伤寒而死,继而唯一的亲人儿子又被狼衔去了。所以,祥林嫂在鲁四老爷的眼里就是一个“谬种”,是“可恶”,是“异端”。似乎死了丈夫丢了孩子本身就是她的错。
所以,鲁镇的“祝福”不属于祥林嫂,她没有“资格”祭奠神灵,因为她是“谬种”,鲁四老爷怕“失节”的她玷污了神位,亵渎了神灵,因而,鲁家人在“祝福”时处处提防着,冷漠着她,远离着她,不让触碰任何与祭奠有关的东西。“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在灶下烧火”。
所以,封建礼教吞噬了祥林嫂做人的骄傲,毁灭了她构想的“伊甸园”!
二、社会的冷酷
祥林嫂,同鲁迅先生塑造的另一个人物啊Q一样,没有人知道她姓什么,只是大家都叫她“祥林嫂”,中介人老婆子是卫家人,说祥林嫂是邻居,既然如此,大家便推测她也姓卫罢了。大家知道她家的情况也很少。她寡言少语,埋头苦干,鲁四老爷的家,鲁镇,本也可能会成为她重建“伊甸园”的梦想,在鲁镇的这些日子,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但是命运对于弱者并没有半点怜惜,社会的冷酷再一次摧毁了祥林嫂的梦想,彻彻底底的毁灭了祥林嫂的“伊甸园”!
1、鲁四老爷——冷漠、腐朽。
鲁四老爷,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见不惯新生的事物,见到我也只是“大骂其新党”,在他的眼里,所谓的“理”—“三纲五常” 的定律就是天,爱心、同情、尊严、人格,统统都被踩在脚下。所以当祥林嫂初到他家时,虽然年轻健康,“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通红的”,但是她却“死了当家的”,想到这些,鲁四老爷不高兴,皱眉头,嫌弃她是寡妇。只是鲁四老太太看她“摸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同意试用,三天后因为祥林嫂做活可抵过男子而收留了她,至此,祥林嫂才得以暂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暂居于鲁镇了。
后来,当祥林嫂在河边看到似乎有婆家大伯在和对岸,惊异是来抓自己时,鲁四老爷闻说后只是皱皱眉头,说“不好”,怀疑她是逃出来的,但并没有为祥林嫂想应对的办法,可见,他的冷漠。
当祥林嫂“只剩光身了。”被人赶了,走投无路了,再度来到鲁四老爷家时,鲁四老爷对她没有表示同情和尊重,而是更加冷漠了,他依然是皱眉头,还要暗暗地告诫家人:让她干活可以,但祭祀的事可不能让她沾手,说她“败坏风俗,”她做的祭品会“不干净,祖宗是不吃的。”
“祝福”之际,听到祥林嫂死了的噩耗,鲁四老爷则极其生气,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在鲁四老爷的眼里,祥林嫂的生命还不如一尊佛像,一堆“土偶木梗”,更见其对祥林嫂态度的极度冷漠了!是他的冷漠腐朽毁了灭祥林嫂的“伊甸园”!
2、“我”——模棱两可的回答
“我”,一个见过世面的知识青年,在祥林嫂极度绝望之时,对于她的“人死了是否有魂灵”的问题,没有给予正确的肯定的回答,而只是是是而非支支吾吾模棱两可的回答,可见作为知识象征,先进思想代表的“我”没有彻底做到唤醒民众,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所以,“我”的模棱两可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她悲剧命运的结束,毁灭了祥林嫂的“伊甸园”。
3、柳妈及其像柳妈一样的农村妇女——愚昧无知
柳妈,一个也在鲁四老爷家里干活的女工,应该说是祥林嫂的同事,也可以说她们是同志,本可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但是,对于祥林嫂的不幸,她只是将之作为愚弄她的笑料。
祥林嫂二十几岁时,小她十岁的第一任丈夫便夭折了,她成了人们瞧不起的寡妇,无奈只好瞒着婆婆来到鲁镇做工,后来在婆婆的逼迫下再嫁名叫货老六的山里男子,日子还算可以,可好日子不长,不久这第二任丈夫又病故,她再一次成了人们鄙弃的寡妇。面对祥林嫂不幸的婚姻柳妈“诡秘”地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另一个妇女说“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竞肯依了?”“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 柳妈之类的农村妇女们没有同情,没有关爱,更多的是嘲笑,无情愚昧之态尽显无遗。
祥林嫂唯一的希望——儿子也被狼衔走,这对于一个寡妇来说是多么深重悲痛啊。可是在柳妈们那群愚昧的村妇眼里,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故事变得乏味了,枯燥了,不耐烦了……
柳妈如此,和柳妈一样的妇女们都如此,人们最初听到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时,还能附和着流下几颗同情的眼泪,继而同情淡忘了,剩下的只有白眼冷漠和嘲笑!她们的冷漠、愚昧、无知最终被毁灭了祥林嫂的“伊甸园”。
4、婆婆的残酷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同为女性的婆婆,对年纪轻轻便守了寡的儿媳,没有一点儿同情心,她一切都只盘算着祥林嫂如何再嫁才划算,她只打着她的小算盘,全然不管祥林嫂的命。她的残酷毁灭了祥林嫂的“伊甸园”。
正如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是的,在祥林嫂的悲剧里,“我”、鲁四老爷、鲁四老太太、柳妈以及像柳妈一样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婆婆等,他们可能都体格健全,但他们精神上是萎靡的,正是他们的愚昧,冷酷,麻木彻底毁灭了祥林嫂的梦中“伊甸园”。
 
 
二、孔乙己
孔乙己,鲁迅作品中极具典型性的人物,中国文学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与众不同——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却具有中国人的共性——希望通过科举之路功成名就;他似乎没有什么优点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但那不论不类形象却让我们读后久久挥之不去,内心顿生一种似痛非痛、似悲非悲、似喜非喜的沉重。掩面沉思:孔乙己,一个唯“读书”至上的读书人,本可以有一段美好前程,拥有一个美好的“伊甸园”,但他为何竞沦落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靠乞讨为生,最终路死街头的地步呢?我想: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孔乙己自身的原因。
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1、封建传统文化思想把他置于死地。
孔乙己贫困潦倒,他善良而又无能,不受人们尊重,你看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简直就是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
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不肯脱下这么一件标志着“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另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传统文化也不容他脱下那件标志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如果脱下了那件长衫,他孔乙己不就不再是读书人了吗?不就又变回普通人了吗?好不轻易忍饥挨饿辛苦几十年熬得个“读书人”的地位,不就又回到“解放前”了吗?在只有“上”哪有“下”的封建传统文化现实里,这也是不容他脱下那件破长衫的。再说了,“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理想确是人人都想追求的啊,他孔乙己也不容列外!哪怕是忍饥受冻死亦足啊。至死,孔乙己也不愿放弃他“读书人”的架势与尊严。
“人家背地里议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孔乙己之所以不会“营生”,是因为他读的书都是孔孟之道,是一套封建文化思想,这样的书叫读书人鄙薄劳动。而科举制度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鄙弃劳动。至死,孔乙己终究不会也没有放下“读书人”的尊严,举起袖管自食其力!
所以,封建传统文化思想的桎梏毁灭了孔乙己的“伊甸园”。
2、封建旧社会的冷酷无情置他于死地。
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又在笑声中用手“走”了去,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小说中四次写到众人的哄笑:“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 …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众人拿他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由此可见人们的麻木不仁、穷极无聊,这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这笑声里只有冷漠而毫无一点温暖的意味,这是令人窒息的笑声!
“……‘孔乙己,你当真认得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摸样,脸上陇上了一层灰色。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气氛。”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更浓!
就连小孩子也觉得他又好笑又不耐烦,有几回,邻居的孩子听得笑声也赶来凑然闹,在孔乙己之乎者也的话语中寻找快乐,世态炎凉可见一斑!
直到孔乙己穷困落魄、临死之际,人们也不忘拿他来取笑:“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此时的孔乙己境遇如此凄惨,众人非但不同情,反而把他的痛处当做笑料,足见其自私冷酷、毫无同情之心!
3、社会的盲从心理催化了孔乙己的灭亡。
四次写众人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孔乙己一出场,大人、孩子、掌柜、贫民、老爷、妇人 … … 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从孔乙己身上寻找快乐;只有一个共同的动作——极力取笑孔乙己;只有一个共同的表情——开心地满足地哄笑!你笑,我笑,他也笑,说话的人笑,喝酒的人笑,凑热闹的人也笑,大家都笑 … … 全然没有了人类应该的温暖与同情!多么可怕的从众心里,它催化了孔乙己生命的结束。
二、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除了社会的原因外,也有他自身的原因,一方面,他好喝懒做,四体不勤,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
另一方面,他又思想守旧、迂腐、麻木不仁,他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说起话来之乎者也,半文不白,竭力掩饰自己的窘迫。作者通过这一件长衫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揭示了孔乙己既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欲走科举踏上仕途之路,可自己偏偏又不争气,一辈子竟然连个一个秀才也没能“捞”到,最终成为一个时代的落伍者,生活中的多余人。                
他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子的苦命人和弱者。他穷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悲,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生活中的多余人、是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作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封建传统文化思想 、旧社会的冷酷无情、社会的盲从心理叠加在一起,彻底毁灭了孔乙己梦寐的“伊甸园”。
    谁毁了诸如祥林嫂、孔乙己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梦想,他们本该有的“伊甸园”呢,我想有他们自身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