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创新让语文课堂不再“涛声依旧” 李忠英 2013年3月第3期
 
    
创新让语文课堂不再“涛声依旧”
李忠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好奇心、大胆的质疑、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主思维能力。那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创新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
新《课标》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兴趣,去探究未知的世界。
如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学生通过初读、精读课文,已经知道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分别是:蒙住蝙蝠的眼睛;封住蝙蝠的嘴巴;塞上蝙蝠的耳朵。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试验?是蝙蝠没有鼻子呢,还是科学家的疏忽?学生一听,的确是呀!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去观察、查阅资料,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在亲自翻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探索的乐趣。
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做出贡献呢?课后注意观察、查找资料,一周后在班会上说说自己的小发明。以此活动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创造热情,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二、创新的源泉---大胆的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表现和发展需要相应的环境,只有处在自由,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活动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他们才能全副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培养敢想、敢说、敢疑的自主精神,使创造火花在教学中不断闪现。如学习《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时,一学生质疑“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落地,这是伽利加略的观点和多次实验得出的结果。我站在高处,把一个布娃娃和一根鸡毛同时脱手,为什么这两种东西不是同时着地呢?听了学生的发问,我非常高兴。首先肯定了他爱动脑,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思考、讨论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了两个物体能否同时落地还与它们的密度、空气浮力等有关的答案。这个同学解惑后信服地点点头,脸上洋溢着创新的喜悦。
三.创新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还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一年级的课文《鹅》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古诗,他们对古诗的语言尚不熟悉,很难通过语言领略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面。上这课时,我及时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设计:碧波荡漾,杨柳翩翩,几只白鹅在池水中不时昂首鸣叫,白色的身体轻快地浮动在碧波上,在清澈的池水中红色的脚掌悠然拨动着……诗句的朗诵又随着画同步出现,声音和图象的结合演示着一种生动的情境,启发了学生想象,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完古诗后,有的学生认为鹅“向天歌”是在招呼它的同伙;有的学生则认为这只鹅在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唱起了幸福之歌;还有的认为是在和诗人亲热的打招呼……这些看法表现了一年小学生可贵的想象能力,也表明了在教学中巧设情境,对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创新命脉——自主思维
在科学殿堂里,大凡能登上一席的,往往都是一些标新立异者。他们往往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要尊重他们不同的提问、想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讨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是实施自主思维的“主阵地”。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书中这样描写了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已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断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认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是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着,朦朦胧胧,大轮廊又像,因为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准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是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课堂上就不是一个发光体---教师,而是“能者为师”,每个学生,每个生命都会发光。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闪烁。
总之,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胆质疑的鼓励下,想象力和自主思维的启迪下,创新的火花便会成为燎原之势,还学生一块自由开阔的思维空间,给他们一对属于自己的翅膀,使学生能在语文学科的蓝天上自由地翱翔,享受知识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不再“涛声依旧”。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