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浅谈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地址:青海省门源县一中   吴桂莲    810300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类共有的本性,赏识能使人产生愉悦,增强自信心,能激发人的潜能,能开启人的心智。渴望赏识是学生普遍的需求。满足需求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动力因素。教师发自内心的赞扬和赏识,更能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的成长。
 一、    教师学会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
 1、         学会充分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弘德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的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情况不同,造成了学生一定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不以自己的观点、喜好影响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学生平等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好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让每一位学生在爱心和赏识中健康成长。
 2、学会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使其树立自信心
 任何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作为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用赏识的眼光帮助孩子找回自信。一般来说,过多的指责只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里反差,脆弱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而自暴自弃,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每一点小小的进步,肯定他们的优点,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渴望平等和认同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扬起奋进的风帆。
 二、    赏识教育中教师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1、         注重表扬的公开性和及时性
 教师要注意细心的观察,对于学生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所做的每个好的表现,如果获得及时的赞扬,就会增强这种言行的意识,进而产生保持这种言行倾向的心态和惯势,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抓住表扬的及时性,就会失去表扬的有效价值,其功用就会大打折扣。
 对于表扬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可自行斟酌,但教师要抓住表扬的公开性,在众人面前给予表扬和赞美,效果尤为突出。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在集体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形成一种新的内驱力,使其不断进步,再接再厉;另一方面通过榜样的力量使其他的学生由敬佩、羡慕进而产生学习榜样、赶超先进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
 2、         表扬的随时性和长期性
 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别人肯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好的言行加以赞赏和表扬。对他们来说,激励的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老师不经意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的话语,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让学生长时间沉浸在无穷的快乐之中,长期的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能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动力,激励他发愤图强。
 3、         掌握批评的艺术和尺度
 有人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赏识教育并不是只有表扬和赞赏,赏识教育也重视批评的功效。《学记》中说:“教育也,长善而就其失者也。”这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要发扬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缺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不但要赏识,而且还要批评。对待他们的错误,教师要注重批评的艺术,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没有厉声的训斥,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亲切的话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到改正。
 如果说,学生是航行的一叶小舟,那么,老师就是他航行的灯塔,是他避风港湾。让我们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赞许,也许,这些平淡的赞赏。真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