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论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胡梦非
 
    

 


      论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营口市卫生学校     胡梦非

职业技术学校的任务不仅是授之学生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培训其职业技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适应工作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胜任本职工作,这一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和职业技术教育部门的重视并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例如,在政治理论课中设置了一门《职业道德》课。

但是,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单纯靠《职业道德》一门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学校各有关部门整体配合,协调一致,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自始至终地努力,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理论知识和其它相关社会科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以指导实践。这方面工作政治理论及相关的社会人文学科的教学责无旁贷,也确有自己的优势。

政治理论课中开设的《职业道德》课, 是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科。它从职业道德的作用、原则及不同职业具体的行为规范等方面,较为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因此,教学人员理应下大力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其功能,确实起到应有的作用。

但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理论教育靠一门《职业道德》课的教学就可完事大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道德理论同其它社会科学理论也同样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因此,除《职业道德》课以外的其它一些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多角度有关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这一点我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例如,讲到社会分工时,可以在学生明确了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使之懂得不同的职业存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不同的职业担负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哪一种职业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都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而任何一种职业发挥良好的社会功能,都要依靠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它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联系有关竞争导致优胜劣汰的内容,可以引伸到人才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职业素质不好的人就会被淘汰,就会被砸饭碗。再如,在讲人生观时,在有关“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内容中,在学生掌握了“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点在于人的社会性,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生存”这一原理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人类的这种互相联系、互相支持,很重要的一方面就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只有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才可能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都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的服务,社会才能在和谐、安定中发展。在法律知识教学中,通过有关内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职业活动中,若不克尽职守而掉以轻心,进而可能发展成玩忽职守,这是违法行为,甚至会走向犯罪。这既损害了他人,也葬送了自己。

凡此种种,我们只有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教育,发挥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功能,反复强化,才能使学生打下较为牢固的职业道德理论基础。

一些与职业性质相关的社会人文学科的教学同样可以结合学科内容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必要性。如卫生学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新、旧医学模式的转换,使学生们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导致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包括工作态度和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医疗工作的质量。在“心理健康”的有关内容中,结合讲“培养良好自我意识,建立自尊与自信”的内容,可以联系到尊重自己的职业、努力、优质地完成本职工作是赢得他人尊重和保持自身心健康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相反,妄自菲薄,工作中吊而啷铛,非但起不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而且对保持个人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

政治理论课及相关的社会人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过程中,确实在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仅完成这一步还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因为做好这部分工作仅仅是完成了“知”的教育,学生也不过是有了应以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和行动从事职业工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的认识。但这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还相距甚远。

我们知道,道德是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是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它调整着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的调节功能最终要落实到行为上。理论懂得再多,而不落实在行为之中,职业道德就不能发挥其功能。

良好的职业行为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就自然形成的,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培养和训练,方能形成。因引,我们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就不能停留在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这一层次上,而更应该下大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对学生的“行”的教育。

“行”的教育,在《职业道德》课程中应有一定的安排,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门课的教学在“行”的教育上并不具备优势。因为良好的为不是靠展示一下行为样板或实践一、两次就可以形成的。

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为养成教育方面,真正的优势在基础、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过程和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工作中。

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基础、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与他们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基础、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和实验,不仅为学生从业打下较为坚实的专业是谁基础,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性活动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大致相同。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不应忽视它在“行”的教育方面能够发挥的优势。

良好的职业行为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并反复训练,使之固定下来成为习惯;不良的行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并在实践中加以纠正。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这恰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为教育者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现实告诉我们,对学生从道理上说明一个问题并不难,但要把行为规范化为学生的行动,还要依靠实践。例如: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谨、求实,对技术精益求精,作为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告诉学生应该和为什么要这样并不困难,用一个学时足可以讲得清清楚楚。但要使它真正成为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并开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行为上的引导、监督和反复磨炼,简直是一句空谈。然而,在教师的指民监督下,通过对各种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通过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过程,可以训练学生对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行为。同进,也能在上述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不良行为,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

专业学习和实践所具有的这种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定势的功能,能够把学生的“知”与“行”统一起来,把认识转化为行动,并在此过程中,加深、提高认识。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基础、专业课的教学人员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担负起这一责任。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不仅是学校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力保证,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表现,教育者不仅要对是否违反校纪校为评价标准,还应进一步以能否符合职业要求为衡量尺度。人的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生期间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自然有益于未来的职业活动;学生期间的某些不良行为甚至恶习,若没及时纠正和摒弃,就会给未来从事职业工作埋下祸根,甚至酿成恶果。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同学动辄拳脚相加,骂不绝口的学生,将来在职业岗位上能以文明的态度,提供优质的服务;我闪更不敢保证一个考试经常作弊,惯于弄虚作假的学生,将来不会出具假报告单。因此,我们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对社会责任感,一方面通过各种管理措施,严格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具体的行为指导。只有全体教育者增强德育意识齐抓共管,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消灭不良行为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积极与有关方面配合,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中的行为养成,行为评价等环节,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知”的教育,还是“行”的教育,教师的身教都是尤为重要的。俗话说“正人先正已”。教育者只有以自己的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以自己良好的职业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够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总之,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功能,全方位地进行。各部门扬长避短、优质互补,教职工增强整体德育意识,才能实现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