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试论音乐课堂中的道与艺 文艳
 
    

试论音乐课堂中的道与艺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铁三小学   文艳

摘要:我国的音乐教学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一文中便有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的记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教育在当时已有一定的地位。是可以载的,并且这种是能够化人的,它对于人的教育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乐,即使音乐,作为一种也应起到传道的作用,且这种作用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表现,也就是能否做到道艺同构,融道于艺。本文总共分为三部分:先是回顾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及二者关系,进而以弘一法师的伟大音乐教学实践为例,说明在课堂中正确处理关系对于教学的意义,进而针对近年来我国音乐课堂中出现的

道艺分离现象,分析其成因并尝试提出解决策略。在此三部分以外,文末,本人对我国音乐教学内容的光明前景做出展望。

关键词:道、艺、音乐教学、天人合一

一、传统文化概念范畴下的道与艺及二者关系

的概念首先由老子提出,其哲学概念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所包内容广博之极,历朝历代的研究者无不为之所含内容之浩瀚而倾倒。是第一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道生万物。可见,道是一切的根本。在道思想统摄下的《道德经》亦颇有玄理,在道德经首章最后一节写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见老子本人对其思想的玄学性也是有认识的。这种玄妙思想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直觉与体验。这样思想有几分类似于西方的直觉主义,居于生命顶峰的人类,理智居于支配地位,本能作用则下降了,尽管并未完全消失,它潜伏于统一了活时间之流中所有生命的意识里。本能开始在直观的视觉中活动。理智的开发期显得节制而胆怯。理智的展示仅靠本能地以惰性物质中生长的器具替代有机器具,并在自由行为中运用它们的倾向和能力上。这大概这样根本深邃而又玄妙的思想,囿于本人的学识和主题内容的限制在这里我们也不过多谈及。本文中具体谈及的道艺关系中的道,简单来说,就是代表一切形而上内容的道,包括思想文化,道德原则,自然规律,宇宙人生,修为境界等一切和人的精神成长有关的东西,在这里只是简单举了些例子,不可一言以蔽之。

再说,这个字的本义《说文解字》中便有记载。从会意造字法来看,它指的就是人用手来培植植物。如果培植的植物高级些,培植的手法高妙些即可称之园艺了。当然,这和本文所谈的含义并不一致。本文所涉的的含义有二,在摘要有有谈到。一是六艺中的,它的含义是对于包含艺术、技术在内的六中学科门类的统称;二是道艺同构,融道于艺。,这里边的艺,指的是与一种技术或艺术有关的具体知识和实践技能,或指这个层面所代表的境界。在本节中所谈到的道与艺的关系主要指的是的第二层意思之间的关系。

那么,这二者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这二者应当是道艺同构,道融于艺。的关系。这八字理论所阐明的道艺关系,历来为创作者和教育者所认可。我们为何要这样做呢?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引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观点。在《通书.文辞》中有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这一文以载道观点与唐代古文运动韩愈的文学观颇有相似,韩愈一时提倡恢复中断的儒家道统,更多的细节和学术观点我们暂且不谈,那么这句话中的文以载道的观点和我们的道艺同构,融道于艺的观点有何关系呢?

所谓关系,就是无论是文章还是艺术或技术都需要自觉承担化人的功能。这样一来,文章就需载道;艺术或者是技艺就要融道,道在其中才能被人理解感悟。

也就是说因为我们要以文化人,以艺化人,并且在对的理解领悟中不断提高的表现力或张力。这一切都有赖于道的影响。所以我们要载道于文或融道于艺。

之于道艺同构的关系则是为了达到以艺化人的目的,针对的教学来说,在课堂上,有些道的内容并不融于艺,它们是作为与课堂核心内容平行的看似闲笔的内容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样的道看似与课堂无关,比如强调准时守纪问题,仪态气质问题或者是讲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知识、文化或信息等等,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在潜移默化中制约着学生对于课堂核心内容的掌握,并在无形中充实了学生的腹笥。我们可以看到,道艺同构,融道于艺的思想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教学者均有重要意义。

二、音乐课堂中道艺同构,融道于艺思想的伟大践行者(以弘一法师的教学实践为例,观道艺同构,融道于艺的意义)

    弘一法师(1882——1942)祖籍浙江平湖,俗名李息霜、李叔同。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书法家,音乐教育家,中国话剧艺术的先驱之一。早年曾留学日本,后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一生才华横溢,在多个不同领域均有建树。在他早年读书时遍已初露锋芒,其彼时所学各门课程均成绩极优,甚至教他的老师们也一时难出其右。法师所作《送别》词已成为骊歌的重要代表,在他临终时所作的十六字偈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也彰显了作为一个修行之人一生悟道所成的大境界。

    现举法师当年任教于杭州时,在音乐课堂上与学生发生的故事,来进一步说明道艺同构,融道于艺。思想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意义。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的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鞠一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此时,音乐课堂虽然并未正式开始,所要传授的知识还并未开始讲,但是李先生的传道已经开始了,这正是道艺同构的体现。李先生,用他自身的实际行动来感染着学生,告诉着他的学生们,一切学问都是在恭敬中获得的,态度要先端正,方能有学成的可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何等的教育境界!

    李先生的音乐教学内容建构始终秉持着促社会之健全,感精神之粹美的教育原则,这正是融道于艺思想的完美诠释。它摒弃了当今音乐教学中的工具主义理念,强调艺术的审美作用,强调艺术对人的影响,强调艺术作为的性质的存在,以人为本。

三、目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分离现象即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的复兴便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复兴,环节之一就是把以人文本的理念提挈首要位置,人非工具,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要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的内容,即高出具体知识的文化内容,高具出体技巧的根本规律,脱离俗谛的崇高境界,以文化人,以道塑人。

反观我们近年来的音乐课堂教学,教师只注重具体知识的灌输和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传道。这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教师对于课堂教学需传道这一理念认识不足。

2)教师不知如何正确或无力传道

3)教学考评标准及学生考试内容也忽视传道环节。

针对这三方面原因,本人欲给出三点建议。

1)教师需加强自身对这一思想的认识。一方面对于本身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对于课堂教学中需传道的认识。前者后者的前提;后者的实践对前者的认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认识到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也苦于不知如何传道或无力传道而导致传道效果不佳。对于不知如何传道这一问题,也就是方法论的问题,解决的核心方法,也就是本文的探讨的核心,即教师的传道要依据道艺同构,融道于艺的方法。此则老生常谈,也就是教师在讲核心知识、技巧的时候不忘讲解与要讲内容有关的文化内容,文化信息,以及其它形式的的内容;或是在适当时间讲解说明一些与核心知识、技巧无关的东西——或行为规范,或道德品质、为人原则或是与要讲内容无关的文化内容,文化信息以及其他形式的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老师在他主讲的公开课《戴你唱歌》中的课堂教学就是鲜活的,成功的传道例子。在戴老师的课堂上,他对于每一位学员的指导都不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而且对于学员演唱表现中感情抒发不到位,表现力不足等情况也作出了详细的点评及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为学员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主题思想等文化信息,以这种融道于艺的方法提高了学员的歌唱水平,达到了传道的目的,提升了学员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乃至使学生达到一种至高的天地境界。 

    了解了如何在音乐课堂上传道我想还是不够的,很多老师苦于自身的文化储备和能力的不足,大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扰。想要在课堂上自由地传道,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广泛的涉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要广泛地阅读经典,阅读伟大的人文典籍。用广博的文化知识充实、丰富课堂,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人生境界来感染学生,最终达到育人化人的目的。

3)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有着这样一种顾虑。即课堂教学的考评也忽视传道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中怎样用人格魅力感染人,用怎样丰富的文化内容填充课堂对于教师本人的课堂评价的优良与否并无太大影响,教学的考评核心在于,在一节课的四十五分钟内,老师讲了多少书本中的知识,讲了多少种与考试有关的内容或者是方法。这样的考评制度也同样适用于是我们的音乐教学。这无疑是不利于我们课堂教学活动的良性构建的,也不利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成长的。因而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考评制度,我们的有关部门也应考虑如何改革或者完善使其适应我们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脚步的如期而至,我们的通识教育之风也将逐渐从高等学府的象牙塔中吹出,蔓进入我们的中小学课堂,这对于我们的音乐教育可谓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复兴。对于音乐教育的再重视也就是对我们音乐课堂重构和对音乐教师的再重视。广大同仁们,要借助此大好时机,有所作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让我们将个人理想与我们的教育理想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回报哺育我们的这方三尺讲台,进而助力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

出自老子《道德经》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出自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出自《通书.文辞》

出自丰子恺《忆李叔同》

出自《十九大报告》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