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如何应对初中生的情绪变化 林玉辉
 
    

如何应对初中生的情绪变化

西丰县教师进修学校:林玉辉

   一、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中学生出现较多的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体验;从社交方面来看,中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与同学、朋友、师长之间的交往更细腻、更复杂,对友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的中学生还开始体验一种更突出的感情活动——恋爱,而恋爱活动往往又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特殊的体验对中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社会实践活动来看,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部分确立了道德感、正义感,同时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强烈性。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年期处于蒙昧时代文明时代演化的过渡期,其特点是动摇的、起伏的,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冲突,他把这一时期称为狂风暴雨时期。青年时期的情绪体验特别强烈,富于激情,而他们意志能力的发展又不够完善,理智驾驭不了情感。情绪一旦爆发就难以控制。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

3)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认知能力还待提高,他们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情绪活动随着其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情绪易出现不稳定状态。今天情绪高涨、精神振奋,明天可能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今天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明天可能恨之入骨,容易从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1)自卑。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在心理学上又称为自我否定。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部分中学生很可能由某一时期学习的佼佼者变成某一时期学习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有自卑感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导致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多愁善感,自卑心极强,过于敏感,严重影响了各方面的正常发展。

2)焦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是人们对即将发生的某种事件或情境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过分的焦虑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引起中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有:入学适应困难、学习问题等,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社会恐怖引起的焦虑、高考升学等。

3)抑郁。抑郁也是极为复杂的情绪障碍,是正常人以温和方式体验到的、已经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应付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中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某一科目,产生偏科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成绩,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导致情绪抑郁,他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体验不到生活、学习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4)易怒。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情绪反应都是由大脑皮层决定的。但是美国纽约大学的莱克杜斯通过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情绪的发生都要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与评估,他认为情感通道之外,另有一小络神经元直接自丘脑连接到杏仁核,通过这些狭小通道,杏仁核可直接在大脑皮层尚未作出评估之前抢先作出反应,导致有机体的一时冲动。处于青年期的中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易怒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激情,有的中学生因一件小事或一句话就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或粗暴相向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

 人际交往是社会关系的动态形式,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学生不愿意再依赖家长、教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有时难免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1)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是双方的,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得一定的满足,才有可能继续维持和发展交往,如果只想自己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对方的意愿和利益,这种交往必定要失败。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现为:强调评价标准和自我性,注重自己目的的实现。

2)心理不相容。心理不相容是在人际交往中,当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或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时,而产生苦恼焦虑,导致与社会和他人相隔离,自我封闭。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碍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看不惯,因而懒得交往;还有的是由于性格内向,平时不善社会交往,上了中学接触的人多了起来,为了摆脱与人交往的尴尬,自动与他人和社会隔离。现在许多中学生痴迷网络,就是为了生活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远离社会人群,所以,心理不相容是中学生交往中一种极为有害的心理障碍。

3)羞怯。中学生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交往意识,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有的中学生无勇气。原因有二,一是害羞,一是胆怯。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1)自卑性羞怯。这种人对自己的现状悲观,觉得自己不如意,因而害怕与人交往,尤其害怕与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2)敏感性羞怯。有的学生一到人群中就党得不自在,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致无法安下心来做事;(3)挫折性羞怯。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反射性羞怯,如在大庭广众前受到冷遇,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有羞怯感;另一种是演化性羞怯,如和陌生人交往中碰到过尴尬情况,而后与所有陌生人打交道时就会出现紧张。

4)角色困惑。有些中学生在交往中没有正确认识自我角色,不能根据所处环境和场合不断调节、变换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以及没有根据不同的角色去学习相应的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常常碰壁,以致失败。

  、中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特点

1)个体的生理因素也是产生挫折的原因。产生挫折的生理因素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身体、容貌、健康状况、生理缺陷等先天素质所带来的限制。例如,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难以成为优秀运动员;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可能因其貌不扬而处于劣势,往往无法在社会场合中潇洒自如、谈笑风生、展示自己的才能,甚至使自己陷入孤寂境界等等,都可能给中学生带来挫折感。

2)自我估计不恰当易引起挫折。中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往往容易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因达不到目标而引起挫折。一位中学生刚入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名列前茅,争当三好学生。主观盲目地给自己制定了过高的目标,中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又称为反抗期麻烦期危机期,而在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最容易走进的误区。而这对这位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挫折。当然一个人自我估计过低,畏缩不前,就会错过成功在望的目标,也会造成挫折。

 教师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不仅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入手,还注重于学生生活技能、生存能力的培养,逐步过渡到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他们的素质,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运用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之外,还应该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娱乐方式,从而转移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又可以让那些平时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转移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的无穷魅力,领略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辽阔风景。一、案例分析

案例1:我班一名男生一致被科任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成绩偏中下游,不认真完成作业,还多次顶撞老师,让人头疼不已。一次化学科任老师向我反应,该生在课堂上,不仅大声喧哗,还将化学老师的演示仪器损坏。更在化学老师批评时与其发生了争执。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找到了该学生,对其进行了教育批评。但看着他明显抵触与反感的态度,我忽然觉得很失败,甚至到最后,该生愤怒着扬言,他要退学。感到难过的同时,我不禁想,也许我对学生并不够了解。此后,我立即去询问当时在场的其他学生,了解事情的始末。发现,弄坏仪器只是意外,大声喧哗也是正与同学讨论学习到激烈处。对此,我重新找到这名学生,向其承认错误,不该对其一味指责,而不先去做了解。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当我放下班主任的架子,诚恳的与他交谈时,他的表现并不同于我平时对他的印象。于是,我开始放下偏见,重新关注起这名学生来。渐渐的,该生的优点也被一一发掘。后来,我根据他团结力与凝集力强这一特点,结合他本身擅长体育,推荐他担任了体育委员这一职务。无疑,我的这一决定十分正确,他其实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

案例2在一次的学校综合测验中,我班一名成绩一直很优异的学生考试失利。我在不解的同时,找到这名学生询问原因。一开始,该生表现得并不愿同我诉说,在我想到如何进一步的了解时,听到了该名学生旷课的消息。当我再次找到这名学生时,她的情绪有些失控,开始哭泣。我耐心的等她哭完,给她倒了一杯水,等她情绪慢慢平复,听她诉说委屈。原来,因为一直是优等生,家长和学校都对她有很高的期望,可是繁重的课业和高期望近来让她备感压力,加上身体有所不适,才致使这一次的考试失利。因为觉得有负老师的期望,才会在我第一次找她时不愿开口。这一次突然旷课,是因为父母在得知成绩后批评了她。我安慰她,一次的成绩并不能决定什么,她并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压力太大,没有及时疏解而已。随后,我到她家进行了家访,与家长进行了沟通。

通过以上两则案例,我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最独特的特点。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性格和情绪还不太稳定,需要我们的引导与发掘,不可以偏盖全。为此,我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针对初中学生情绪失控管理的应对方法。

、对中学生实施情绪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一)帮助中学生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发展自我情绪认知能力   自我情绪认知能力就是当自己的某种情绪刚一出现就能觉察的能力,这是情绪智商的核心。监控情绪时时刻刻变化的能力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没有能力认识自身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凭这些情绪的摆布。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教给他们关于情绪及其表现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提高理智水平,使之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中学生之所以情绪易于波动和冲动,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对对象和自己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情绪教育应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使之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克制自己的冲动性,调节易于波动的情绪。  (二)培养识别他人情绪和移情能力,指导中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总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通过对事件、环境和他人的认知与评价而获得体验,也总是在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中来表达表现。因此,教师要帮助中学生学会感受情绪,学会识别并恰当表达情绪。   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在于能够破译非言语信息: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移情是在情绪自我认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力,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移情即“感人之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所感”;是既能分享他人情绪,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地理解、分析他人情绪的能力。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通过满足别人的需要可以平息自己的情绪。   提供学习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生理、心理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情绪变化,提高适应能力。教给他们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和宣泄情绪,从而消除紧张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和朋友关系有利于他们心理的沟通,有利于他们倾诉衷肠,消除情绪“刚性碰撞”的机会。虐待使移情一扫而光,善良仁爱使移情扎根。但他们闹情绪时,家长和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甚至惩罚,而是要抓住机会鼓励他们关心他人,理解其他孩子的痛苦。天长日久,孩子自然也具有移情能力。   (三)培养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引导他们处理情绪困扰   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是指如何摆脱焦虑、沮丧、激怒、烦恼、悲伤等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侵袭的能力、自我安慰的能力。控制情绪主要是调控负面情绪、消极情绪。通常可以采用“重建”,就是换一个角度,有意识地用建设性的态度对情况重新解释。“分心”,就是不要继续思索使人伤脑筋的问题,可以去散步或参加体育运动,转移注意力,减轻沮丧和焦虑。“乐思”,即集中思绪于某一愉快的情景。还可以采取情绪放松技巧,如呼吸松弛、肌肉松弛、自我暗示松弛、想象松弛、转移想象法、升华法等,这样就有了对付不良情绪漩涡的方法。   (四)增强他们对快乐的情绪体验,培养情绪自我激励能力   情绪自我激励能力是指为达到某一个较高的目标而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高昂的情绪和顽强的意志又反过来调动和激发潜在的智能和体能。热情、专注、愉快、坚毅,甚至适度的焦虑都能激励人们进取,鞭策人们努力学习和工作。高水平的情绪在某种意义上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负面冲动,这是自我激励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注意力高度集中,会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信息反馈似乎就在他专注的事情中往返循环,任何忧虑情绪荡然无存,情绪是兴奋而又欢愉的,这就达到“神驰”状态。这是巅峰心理状态,是自我激励的作用充分发挥时所出现的最佳心理状态。   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中,因此,学校这一集体环境应当注意其对学生心理影响的作用。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应以和谐融洽为主旋律,积极向上,健康愉快,追求理想,憧憬未来。校园情绪心理气候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发展,和缓的大氛围,充满团结友爱,相应的减少了“冲突”的诱因,缓解了情绪的波动性和冲动性。创建积极健康的情绪心理环境,学校应组织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动和交往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情绪、表达情绪、发展情绪,培养积极的良好的心境,让他们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同时,学校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应该生动直观、形象描绘、丰富想象、情景教学、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体验到快乐和成功,通过情绪内在激励促进情绪品质的发展。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学生正确运用情绪防御机制去揭示其困难的消极的情绪,达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这样可以逐步稳定他们的情绪,促进学习,发展智力,和谐人际关系。只有通过良好的情绪教育和培养,才能使当代中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成为合格的人才。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