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如何达到读者与文本的精神契合,从而搞好阅读教学 魏蓉
 
    

如何达到读者与文本的精神契合,从而搞好阅读教学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职业中学    魏蓉

现代阅读观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它的基本理念是:阅读的目的在于建构新的意义(而不是复制作者的意图),这个新的意义及来源于文本,又来源于读者,它是读者与文本在某一点上的精神契合。而传统阅读观是建立在以作者为中心的文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探寻。这种“传统式”的阅读方法导致对作品的单一解释,只有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也就导致传统阅读教学理解的僵化、视野的狭隘、精神的专制、思想的奴役。

新的阅读观提出,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阅读教学突破重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独立阅读、多元解读、多角度多层次阅读。这些主张具体落实在对文本的态度上,它强调:语文教学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生活经历和认知特征都参与到新意义的建构之中。因而这个新意义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式的。这是一种全新的、现代阅读观,是有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意义的。

对话教学把文本从作者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它置于与读者的关系中来看待阅读的本质,这也正好印证了有位专家的一句话:“只要文本一产生,作者就死了。”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把对文本的体验和学生的阅读反应有机的组织到教学中,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深刻、丰富地理解和把握,是阅读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和鲜活的气象,下面就结合成功的教学案例来谈谈如何实践新的阅读观。

成功案例:

清华大学附中韩军老师执教的《登高》部分实录: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是两鬓斑白了。

师:苦,是什么意思?

生:痛苦。

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的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一下,哪一种解释更好?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能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忧愤,心急如焚。

师: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抢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结构应该相同……

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师: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

…….

以上课例片断,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有两大特点:

一是在问题中生成: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知识意义,当然这种做法并不新奇,但是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提出问题,却是大有学问的。韩老师的提问很有特色,富于技巧。

二是在比较中明晰:语文教学重视比较,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加以思辨,这不仅能够获得课文理解的丰富意义,而且有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对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可以更加明晰、更加深入,如他对“苦”“新”的解读。

对话教学把文本从作者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它置于与读者的关系之中来看待阅读的本质,提升了读者的地位,但并没有由此否定文本的地位、否定文本的确定性。对话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它同时受着读者与文本的制约。因此,文本的确定性存在是对话的前提之一,没有文本的确定性,它与读者就不能构成实质的交流,也就不可能与读者真正展开有实质意义的对话活动,相反,阅读就有作者的独白变成了读者的独白。当前阅读教学中就存在一种否定文本的确定性的倾向。对文本的确定性的破坏更多的体现在对文本结构的完整性、整体性的瓦解上。比如有的教师教学《孔乙己》,称丁举人打人犯法,组织学生替孔乙己告状,要让孔乙己“在新时代翻身做主得解放”、“杨一回眉吐一回气”,并认为这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替孔乙己告状”的教学设计与《孔乙己》的整体立意没有任何关系;它与小说《孔乙己》的关系只有一个:孔乙己曾经挨了打及“孔乙己”这个名字。文本被破碎成一堆素材,然后教师从这些素材里拾起某一碎片,镶进另一个与原文没有任何本质联系的意义结构中。这样的阅读教学是绝对荒谬的,完全是对“课程标准”“创造性阅读”精神实质的歪曲。

以上课例,正反对比,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一眼就可以识破。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把握它耐以生存的前提:文本的确定性、整体性。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读者、作者、文本的三方对话,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效地,阅读教学课堂才会达到最优化。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