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对新课标中估算教学的几点建议 李艳坤 李作斌
 
    

对新课标中估算教学的几点建议

辽宁省西丰县成平小学    李艳坤  李作斌

《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估算的实用价值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准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增强估算意识。如: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购物,热水瓶28元,电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把这些数看成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可得30+40+20=90(元),答:妈妈带的钱够。像这样,教师不失时机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估算题材的训练,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

二、创设情境,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觉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如:给新房子的墙面和地面铺地砖的习题。再如:“五一”“十一”黄金周假前,让生当个“理财能手”,鼓励他们提前估算出各方面的费用,等旅游结束后再比较一下,验证自己估算的是否正确。经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参与着”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估算的信心,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估算应用意识。

三、在具体的教学中,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不是猜测,而是一种有根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将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习题中涉及到人数、动物的只数、树的颗数、租车的数量等一定是整数,发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过100%。如:有490粒玉米种子,发芽率是98%,这些种子能有多少粒发芽?个别生用490÷98%=500(粒),这个结果让生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错了,490粒怎会有500粒种子发芽呢!

2、近似估算法。这种方法可以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如:127+281=?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先估算,并鼓励估算方法不唯一,可多样化。有的生用100+300=400,有的生用130+280=410,由此师总结得数在400——410之间,这两种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

3、规律估算法。这种方法是运用各种运算规律、性质判断运算结果。如:判断8.4×0.9=75.6,师可引导生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一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对结果作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不是计算正确。

当然,估算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情境教学中,对学生适时加以渗透。

总之,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