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辽宁省西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玉辉

为什么现在生命教育会引起教育部门这么高度的关注呢?也就是为什么要开展生命教育。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今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二是现代教育对生命的折磨

那么怎样开展生命教育呢?(开展生命教育包涵那些内容):

、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可贵。我们要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清楚的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没有了。现在的大环境对孩子也有一定影响,青春偶像剧充斥荧屏,躲都躲不开,有的孩子还和里面的一些情节学习就更是问题了(如:几年前模仿小燕子自杀的事情,把故事里面的虚幻情节看成是真实的等等)。我们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学会欣赏生命的美好、寻找生活的乐趣、逐步形成阳光心态。另外,不要有攀比心理,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体现幸福感,生活得开心自然就不压抑了,也就没有轻视生命的可能了。朝鲜小学开展那些体验活动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正确面对生命的无常与挫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正确的生活态度。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成绩不良,有的孩子就会放弃学习的兴趣(反正也学不会就破罐子破摔了),比如,家庭困难(自卑);亲人丧失(没有依靠);更糟的是自己遭遇了不幸(得了难治的疾病,遇到了车祸)等等。当这些挫折摆到面前的时候应该怎样对待呀。(06年五小参加30人31足活动当时孩子们成功和失败时的反应)小的时候也就是哭哭鼻子,长大了会面临太多实际问题,哪有那么多顺心的事情啊,遇到挫折就做出过激的事情?所以,这些问题小时候不解决长大了就是大问题。(如:留学美国的27岁中国小伙子叫卢刚,聪明绝顶、不占便宜、为人大方,就一个毛病较真,因为学术上的分歧毕业的时候把自己的老师和一个中国的朋友都杀害了,结果可想而知)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就是---怎样培养孩子用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要知道,世上没有完美人生,对生活太苛求了就会没有快乐;对身边的人太苛求了就会没有朋友;对自己太苛求了就会没有幸福感。

、树立生命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这个权益不但包括人的维权意识也包括维护自然界生命的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环保教育。为什么说到这呢,原因就是现在出现的很多看似自然灾害的灾难都是人与自然没能和谐相处的结果。乱砍乱伐造成山体滑坡;破坏植被造成沙尘暴;乱排污水废气造成人的各种不适甚至死亡,例子太多了。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一代或者几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说道责任,也就是我们所应该承担的义务,(班会:小肩膀大责任)所以这也是生命教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增强对生命的保护意识,培养生存能力

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又很多孩子没有戒备心理,无视身边潜在危险的存在,这是很不好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培养孩子(特别是女孩子)的高度警惕性。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清楚,警惕不是懦弱(不是说警惕了就哪都不敢去啥都不敢干了)这个尺度要把握好;同时,遇到事情要沉稳,不慌乱。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机敏的应变能力、对多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很有必要,这对孩子的将来很有好处。现在的家长也真是太溺爱孩子了

、体悟生命的意义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问过自己,活着为了什么呀?就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最高追求是“理想实现”其实,这里所说的价值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玩电子游戏呀?每过一关都那么兴高采烈呀?因为每一次过关他都会有成就感。为什么很多成年人喜欢种菜呀?同理,看着自己种的各种菜长势喜人,看着自己的庄园有牛有兔有羊有鸡的、车库里有车、银行里有款的,高兴啊,自己有成就感啊!俗话说的好:人活一张脸、脸上得有光嘛。我们能不能让孩子在我们课堂上校园内感受到这种成功的成就感呢?能不能通过一些活动让他们体会生命的意义呢?这又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完成的事情。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