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组织科学活动,启蒙探索意识 钱笑
 
    

组织科学活动,启蒙探索意识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钱笑

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对于幼儿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知识的传播理应是主动的,是幼儿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未知现象进而提出疑问,经过老师或者他人指导与教授从而解决疑惑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进一步开拓,培养探索意识的过程。

一、观察生活现象,顺势而导

《指南》中指出:科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现象的诠释。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及时引导,适当的启发,引导幼儿找出规律并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体验、操作,并从中获得经验,从而了解其中的科学奥秘。

例如:孩子们发现在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于是便提出疑问,这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出现彩虹?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幼儿们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公园的喷泉周围或者是在旅游景点的瀑布周围也会出现彩虹。经过自己思考与其它同伴的讨论之后发现这些地方存在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有水的参与。孩子们高兴的把自己得出的结论与老师分享,通过再次查阅资料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进一步进行验证,将寻找到的镜子和水来做实验,将镜子放在水中,通过调整不同的角度,让幼儿们观察墙上是否会出现彩虹。孩子们开心的大喊:“看见了看见了”。原来,这是由于光的色散运用,光线被折射或者反射形成的。随后,老师又拿三棱镜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是因为光的作用,而水滴则类似三棱镜把光进行了分解,从而形成彩虹。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通过孩子们的自我观察与自我发现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孩子们肯定,在引导过程中使幼儿更好的参与进来,使他们明白自己理解的缺失之处,进而对正确的解释有更深刻的记忆。同时也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增进对未知事物的进一步探索。

二、创设自然区角,动手操作

周围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些潜移默化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道理。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的环境,对于幼儿思维的开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理论知识的传播只有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验证才能得到更深刻的记忆。

例如:在教学区域范围内多放置一些些盆栽,让孩子们在不经意间认识这些花草,对它们的形状特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它们的生长过程有一个较为熟知的观察。细心的幼儿发现,靠窗户一边盆栽长的好,而背朝窗户的则长的差一点。在幼儿们发现这一现象后,老师为孩子们解答:“这是由于面朝窗户一边的花照射的阳光较多”。这就让幼儿们理解了植物生长要有充足的阳光。在讲述光的折射现象时,老师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中装入半杯水,然后斜放入一根筷子,让幼儿们观察筷子发生的变化。孩子们展现出惊讶的神态,筷子像折断了一般。为了验证自己看到的现象,幼儿们纷纷动手进行该实验,自己动手,自己观察,从而验证了该现象的真实存在,加深了对光的折射的理解。

通过营造自然的氛围,使幼儿们从身边感知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科学现象,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验证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同时也促进幼儿对周围的关心,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积极进行实验操作,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效果。

三、有序投放材料,深度领悟

对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对科学现象解释的一个代替性物品,科学现象的解释有时也需要一定相似的材料,通过模拟,并加以科学的探究方法,经过不断的实验验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幼儿对比有一个更加深入的领悟。

例如: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透过树枝间的空隙可以看到一束一束的光;教室里阳光投过窗帘间隙照射在课桌上的位置在不停的变换;举办大型活动中舞台上面一束一束五彩斑斓的灯光……幼儿在发现这一现象后心生疑惑:为什么光会以一束一束的形状出现呢?在解决这一疑惑时,老师准备了几件材料让幼儿们模拟这一现象的发生,大多幼儿选择了手电筒,把手电筒的光透过手指间的缝隙照射在墙上,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为了更加准确的认识,老师给幼儿们提供了蜡烛,小孔屏和一张白纸,把小孔屏放置在蜡烛与白纸之间,点燃蜡烛,发现在白纸上出站了蜡烛倒立的形状。前后移动小孔屏,蜡烛投影的大小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小孔屏离蜡烛越远,则投影越小;反之,则投影越大。通过蜡烛与投影的对比,把相同的部位连起来发现都经过小孔,很好的验证了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理论成果。

通过提供小孔成像这一实验所需的材料,进行实验后得出光沿直线传播这一原理,很好的解释了生活中孩子们对阳光透过树林缝隙呈现一束一束光的理解。一个科学理论的取得一定是在不停的模拟实验中得出的,为实验的模拟提供有效的材料,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展示了科学理论的得出需要经过幼儿的自身观察来进一步学习提高,而不是一味的灌输最终理论性的结论。科学活动是探究、学习的过程,引导幼儿积极的参与进来,不断寻求新知,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中促进自身的探究能力,同时加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才能真正的获得感性经验,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