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问题——数学的心脏 徐翠霞
 
    

问题——数学的心脏

徐翠霞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玉带中心小学     211512)

内容摘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数学家哈尔莫斯说的一句名言。数学之所以能成为锻炼思维的体操,是因为数学发展始终都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实上,问题也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解决的办法。数学教学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本文对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作了阐述。

关键词:问题、导向性、启发性、精准性、层次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数学家哈尔莫斯说的一句名言。课堂教学是师生在“问”与“答”的多边活动中整合前行的,有效教学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构建有效系统的“问题场”。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往往也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可以说,一堂数学课,问题提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巧妙设计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

一、 在思维“空白处”提问,关注提问设计的导向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是激活课堂的最佳时机。但是现在有很多老师轻视这一环节,一节课开始就是轻描淡写地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然后迫不及待地进入新课,这样就浪费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大好时机。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提问,可以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课题后提问:“关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想问的?”教师在学生提出的雏形问题上,梳理出三个问题: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不同?有了分数,为什么还要百分数?

很明显,上述的三个问题涵盖了百分数的意义、特征、作用、适用范围,并力图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课一开始,就通过有效的提问,使学生对整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架构和整体把握,这样的提问设计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二、 在思维“困惑处”提问,关注提问设计的启发性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提问,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在思维“混沌处”提问,关注提问设计的精准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链条节节相扣,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常会遇到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经验相矛盾,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产生模糊,使思维处于“混沌”状态。因此,教师应该做到科学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导学,积极地给予侧面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区分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从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界,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二分之一”这一环节时,有一个学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涂了其中的1份(2个),她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这是1/2。”立刻就有学生反对说:“不对,这是2/4”。学生一下子分成了两派,教师没有慌,他灵活地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问:“1/2表示什么意义?2/4呢?”。在进一步明确了分数的意义的前提下,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刚才的分法用分数怎么表示。正是在老师一步步的追问下,学生明确了分数的意义,在“混沌”中渗入了“清晰”,在“异同”中开启了“思维”,改变了思维导向模糊不清的现状。

四、在思维“发散处”提问,关注提问设计的层次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过程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侧面积》时,可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

(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

(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状需要的条件)

(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千变万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让学生逐步体会到高效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设计带来的无限幸福感。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