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让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园中落地开花 唐丽慧
 
    


让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园中落地开花
西丰县柏榆镇中心小学  唐丽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洗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中国人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看待生命,包含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不能把这些继承下去,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们的人生会发生什么呢?就会发生方向的偏离。
 我们党曾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部署,在《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将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学校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文学名著、诗歌词赋、成语、毛笔字等没有兴趣,缺少教育,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日韩明星,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倍加热门、推崇。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这样的情况如任其发展下去,将导致文化断层、精神缺氧、社会道德低下,后果非常严重。现就加强中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摒弃“死记硬背”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的教育就是“死记硬背”,了无机趣,戕害儿童。我们知道,中国古今的名篇,最适合记诵。因为汉语的音节界限分明,声调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好的诗文,都是搭配得当,双声叠韵,律动相恰,只有诵读才能体会到其美感与乐感。对初入学校的学生来说,全班人在一起诵读,童稚天籁,书声琅琅,时起时歇,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熟读和理解诗文,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点与兴奋度,有益于开发智力,而且培养了他们对汉语的认知感与对文章句式的敏感度。不仅如此,群口一词的诵读,对学生集体观念与意识的形成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熟读与背诵名篇名作,培植高洁雅正、简明纯净的文风,对现代文的写作也有积极的浸润作用。因此,多让学生诵读,有选择地背诵一些名篇名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育学生读懂读透经典著作
 今天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按学科分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学生在课本学习以外,接触到许多的课外读物及网络、报刊、电视等,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头脑灵动,青春四溢,这是古人所无法比拟的。但这些知识的学习并不深入,或浅尝辄止,或了无实践,或一知半解,或似是而非。如果每所中小学,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长,引领学生读一两部经典,长年累月,坚持啃读,让学生在小、初、高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反复地熟读理解,则不仅能够达到“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的目的,而且能够养成勤奋细心的读书做事习惯,培植爱书爱家、热爱传统文化的品德,立学修身,滋兰树蕙,可一举而数得。如果慢慢形成品牌效应,比如某某中学的学生以读《论语》而著称,某某中学的学生以品《孟子》而有名,那该多好!
 三、注重学生日常礼仪与规范
 在今天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孩子都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的,除了课堂内外的书本学习外,很少有其他方面的尝试与实践,更谈不上经历生活的艰辛与困顿。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从孩提时倡导“爱国主义”这样朦胧而虚化的观念,但小朋友对家国并无清晰的意识,加上空洞乏味的说辞,教育完全落不到实处;等到大学校园才教青年人如何“打水扫地”,完全是倒置式的教育,而此时再教他们注重仪容仪表、穿衣坐相、尊重长上、洒扫应对等,由于思维与习惯已经固定,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了。因此,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应有日常生活应对方面的内容,将语文学习与基本礼仪、生活常识结合起来,步步是实,件件有用,增强实践,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四、培植学生乡土意识与家国情怀
 中国古人有着“安土重迁”的固有观念,长期以来我们批判与讽刺这种意识,认为是小农经济下产生的落后观念。但在今天却发展到“过犹不及”的程度,即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孩子们往往不喜欢自己的故土,乡村孩子艳羡城市,城市孩子仰望外国,甚至厌恶鄙弃自己的故土,恨不得远走高飞,恐惟避之不及,这反映出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乡土意识与乡土文化教育的严重缺失。中小学语文课本既然全国各有不同,那么就应该相应增加乡土文化的内容,培植学生的乡土观念与故乡情怀。同时,中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既锻炼身体,又培养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精神与品格。春天杨柳绽绿,夏季山花烂漫,秋日麦熟金黄,冬时白雪皑皑,在瑰丽变幻的自然风光中,学生自然会产生热爱家乡、热爱大好山河、热爱家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积累与接受,是在课堂上永远也学不到的宝贵的知识与精神财富。
 总之,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落地开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看得见用得上的素质能力,这是考验当前学校办学能力和反映办学水平的关键。普及校园传统文化,也必将引起学校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甚至是办学理念方面的重要变化。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