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老 师 ,上 课 请 别 绕 ! ——浅议“启发式”提问的“度” 李敏
 
    

老  师 ,上  课  请  别  绕  !

——浅议“启发式”提问的“度”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第一小学  李敏

【摘要】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珍惜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然而,当前课堂无效劳动多的原因之一是一些黄金时间,被老师故弄玄虚地绕来绕去而浪费掉。有些教师不善于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不善于正确地分配讲授教材的提问时间,因而个别提问时间花得很多,新教材的讲解少而流于表面,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

【关键词】无效劳动  启发式   度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打开课本开始提问:“谁知道池塘里有什么?”顿时小手林立。“池塘里有水草。”“我说的是水草下面。”“下面是虾。”老师不免着急:“在虾的下面呢?”“是螃蟹”。老师生气了,声音随着高起来:“还有什么?”“还有石头”。“还有什么?”“还有泥。”不管你怎么再问,学生就是不答鱼,气得老师干瞪眼。

这篇课文就是写鱼,同学们又不笨,为什么就是答不出来呢?课后找了一个学生问个究竟:“你们知不知道老师的意思是叫你们答鱼?”“知道”。“那为什么不答鱼呢?”“我们不敢说”。原来,这位老师上课从不开门见山,老师绕来绕去的发问。

众所周知,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珍惜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课堂无效劳动多的原因之一是,一些黄金时间,竟被老师故弄玄虚地绕来绕去而浪费掉。

不光上面这个例子,我还看到有些教师上课,为了表示自己是在实行“启发式”,也不考虑提问的难易,是不是有思考性,是不是该问,一堂课提问七八十次,频率是一分钟约两次,整个教室有立有坐,数不清的小手在乱晃乱摇,真令人眼花缭乱。真正如前苏联教育专家巴班斯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这本书中谈到教学方法不当时,所说:有些课堂教学效率很低,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不善于正确地分配讲授教材的提问时间,因而个别提问时间花得很多,新教材的讲解少而流于表面,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获得较好的效果呢?我根据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抓住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抓住知识的难点,有的放失的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 

三、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要有层次,这就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四、提问要把握量力性

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情况应了如指掌

总之,希望老师们上课不要绕弯子,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启发式”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