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增强干部党性修养 贵州省中共瓮安县委党校 罗廷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增强干部党性修养


贵州省中共瓮安县委党校  罗廷莲  邮编:550400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世界各大古老文明中惟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文明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其核心精髓即是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节勇、德善和贤谦)。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着深厚的道德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凝聚着华夏子孙独有的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与价值取向内容丰富厚重,内涵博大精深。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图强革新、诚信重义、乐天守道、勤劳勇敢、仁爱礼让、舍己为人、扶幼助弱、勤俭节约、尊老敬贤等理念原则、信条规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今天,中国社会已从传统走向现代,科技发展,经济腾飞,民富国强,与世界接轨,伴随而来的是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异质文化的错综相交,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民族文化的失落和缺失已经端倪显现,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那么,新时期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具备哪些道德修养呢?笔者认为,一是要注重个人修养,二是要有正确的义利观,三是要做到敬畏权力,四是要具备忧患意识。

一、注重自身修养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并把“修身”看成是个人成就事业的基点,乃至国泰民安的根本。重视道德修养,这无疑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孔子弟子曾参在《大学》中论述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他主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且认为:“……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说个人修养是根本,也可以说个人修养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弘扬传统道德的精神,有益于我们党员干部提高自身修养,提高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益于今天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宁与进步。那么,我们如何传承这一美德呢?我觉得:

第一是要自省自律。律己修身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强调自省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社会整体秩序,建立自我道德观。曾参主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人要善于自我反省,自我检讨,对人做事要讲诚信。勇于自省的人心智才会提成熟,才会不断完善自己,向前进步。

第二是要有爱心。墨子认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启。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所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就是“爱无差等”,对所有人不分等级亲疏一视同仁。因此,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设想,诸侯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大夫相爱,就不会发生篡夺;一般人相爱,就不会彼此伤害。天下人都能相爱互利,天下就太平了。虽然墨子的“兼爱”“非攻”是小生产者互爱互利思想的反应,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可值得借鉴的意义。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如果能够做到“兼爱”,对百姓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关心,能够时时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不会有那些危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

第三是要讲诚信。老子主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论语》中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讲诚信,就是要言必行,行必果,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很多讲诚信,守若言的事例,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比如:被人们称为“保姆妈妈”的道德模范李泽英,坚守诚信,17年的艰辛养育了一对被遗弃姐妹,用汗水和爱心兑现自己的承诺。普通老百姓都能讲诚信,我们的干部,尤其是党员干部难道不应该更加讲诚信吗?

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义利观即道义与功利的观点,是道德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对这个根本问题,我国自古就有思想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讲:“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党员干部首先要懂得“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道理。“四维”,“维”,原是系物的大绳,这里喻指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即礼、义、廉、耻。我认为“礼”就是礼仪,指个人修养、涵养;“义”即道义,指一个人的品质;“廉”,即廉洁,没有私心,指一个人节操;“耻”,即羞耻之心,指一个人的道德底线。这四个方面反映了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也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态度。因此,作为党员干部,首先要懂得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管仲认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管子·牧民第一》。这就告诉我们“礼、义、廉、耻”在治国理政中不可或缺。不懂礼仪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没有廉耻之心的人,就不会有敬畏之心,什么事都敢做。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要做到顺民心,合民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这告诉我们治理民众的原则在于“顺民心,”得民心才得天下,得民心者国运昌隆。今天,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要做到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首先就是要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在实践中切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时时处处做到情系人民,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做到“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正为最广大人民造福谋利。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要做到正确对待得与失。正确对待富贵贫穷,生死福祸,荣辱功名;正确对待权位爵禄以及个人和国家,做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处世从仁德,为人重大节,穷则见廉,成仁取义,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苏武牧羊十九年历经艰难困苦,不畏强权,手握汉朝使节棒,坚守汉朝的尊严,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和传承的。今天,我们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面对职位、权利、金钱的得与失,要有浩然正气,高尚节操。  

三、敬畏权力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慎,谨慎,不懈怠”,还形容“战战兢兢”之态。既敬重又畏惧,对一切神圣的事物的敬畏 ,从内心中发出对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带有些害怕而非亲切。

关于“敬畏”之思想,我国古代早有记载,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明代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意思是一个人只有敬畏法纪,才能慎初、慎微、慎行。反之,如果目无法纪,必然迷心智、乱言行、丢操守。这些古仁人之语告诉我们:为仁者应该要懂得敬畏,敬畏道德,敬畏法纪,敬畏权力,敬畏人民,克己修身,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因为,敬畏权力,就是敬畏国家主权,敬畏人民利益,敬畏生命!

   敬畏权力,就是敬畏国家主权。五代时期的后晋皇帝石敬瑭,他背叛了后唐,为了赢得胜利,他屈膝向契丹求助,恬不知耻、认贼作父,称比他小十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在契丹的帮助下得以称帝,从此被称作儿皇帝。他还岁贡30万布帛与契丹,出卖国家主权,割让幽云十六州(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致使失去此地之后的中原王朝便无法控制长城,华北平原自此无险可守,北方蛮族以此为基地屡次南下侵略,宋朝非常被动,北方人民也因此生灵涂炭,为祸四百多年,直到明太祖北伐将蒙古人赶回草原,才将幽云十六州收复,中原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在当代,戈尔巴乔夫没有做到敬畏手中的权力,背弃了人民的利益,背弃国家的权力,推行了一场错误的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葬送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敬畏权力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敬畏权力,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得失,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敬畏权力,就是以悲天怜人之心对待百姓,做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襟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尖上,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维护人民的权力作为天职。若如此,在古代,东汉就不会有聚财多达三十亿银钱的“跋扈将军”梁冀;唐朝就不会有大小通吃,连胡椒也要贪64吨的元载;清朝也不会有家产超过朝廷十年收入的和珅……若如此,今天,贵州就不会有“瓮安事件”、广东就不会有“乌坎事件”的发生,山西就不会有面对33具尸体的溃坝事件还瞎编为“因暴雨发生泥石流”的“故事”,更不会有7年受贿1575次,平均三天两次,创下受贿频率最高纪录的河南封丘原县委书记李荫奎上演的闹剧… … 。

 敬畏权力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敬畏权力,就是要懂得尊重生命。对自己,对家人,对上司,对下属,对所有人的生命的极大尊重和无限珍爱。人虽万物之灵,却与万物一样脆弱,需要善待,需要呵护,需要敬畏,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掌权者要敬畏手中的权力,因为你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敬畏权力就是敬畏和尊重人民。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你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才不会在金钱、权力面前迷失了方向,在充满诱惑的世间乱了方寸。否则权力可以使人敬畏,却未必能让人拥戴。 

敬畏手中的权力,尊重别人的健康,尊重别人的生命,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敬畏权力,既要严以用权,也要慎于用权。掌好权、用好权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考验和挑战。权力具有工具性,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能被少数人用于行使特权甚至牟取非法利益。领导干部面临着如何对待权力和行使权力的问题,所以,习近平同志反复告诫,要严以用权,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敬畏权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用好手中的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切以浩然正气处之,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名垂青史;以泰然之心处之,做到宠辱不惊,心旷神怡,流芳千古;以包容之心处之,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不求美名远扬 ,但求问心无愧。

四、常怀忧患意识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说人应该有忧患意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不少的篇章都谈到忧患意识。比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这是说人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当政者更要时时想到国家前途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危险。有了这种思想准备,时时警醒,永不懈怠,兢兢业业,奋发有为,国家才能保持长治久安。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就是这道理。

今天,我们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依然面临内忧外患。目前我国发展正面临“三期叠加”的矛盾,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放缓,2014年为6%),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美国重返亚太、南海危机、俄罗斯与北约矛盾、地区和种族冲突、严峻的内外反恐形势),这些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面临着“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新时期,这些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民族复兴的重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艰巨。现在,我们的党员已经发展到8600多万,大部分党员干部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为其政,……我们要直面问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习近平总书记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潜;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绝不可抛弃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主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心怀民族利益,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做到敬畏权力,常怀忧患意识,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落实“三严三实”,弘扬优良作风,为实现中民族伟大复兴梦添砖加瓦!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