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抓好切入点,抓实养成教育
 
    

            抓好切入点,抓实养成教育
                西丰县教师进修学校德育室  林玉辉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您认为您在那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者答道:"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要观察大自然------"。分析起来,这位诺贝尔奖得主所提到的都属于养成教育范畴,可见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多么大,它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得说多年来,我们各个学校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也采取了很多方法和措施,但是,事与愿违,养成教育总是养而不成,什么原因呢?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想是不是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养成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规范、常规不缺,但不够系统,缺乏层次性、阶段性。
   针对养成教育各校都不缺少相关的规范和常规,大到《守则》、《规范》,小到各校自己制定的制度、规范、常规,什么"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礼仪规范"一般学校都有五、七八份的,可是为什么学生的良好习惯却没有养成,综观以上内容可以说大多是笼统的,拿小学来说一到六年级的学生统一要求,统一训练,而且这些要求涉及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往往使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由于我们制定的规范缺乏层次性、阶段性、操作性,一方面教师不好要求,不好训练,一方面学生也不好执行和操作,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在培养、训练过程中缺少对具体条文价值观的理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缺乏情感上的体验。
   平时我们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过多的强调了具体条文的执行情况,而忽视了具体条文背后所蕴涵的价值观。比如我们训练学生要排队,排队要"快静齐"。可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就不会排队,为什么?原因在于我们在训练时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排队,排队背后所蕴涵的价值观,其实排队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人多时排队,体现的是遵守规则和秩序的价值观,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内在素质,而不是机械行为。在养成教育中,如果只关注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而不关注习惯背后的价值观,那么养成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另外,就是我们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常常忽视了学生在执行习惯内容上的情感体验,准确地说是学生缺少正面的情感体验,学生体验不到按要求去做的快乐,感受不到精神上的充实与幸福,相反学生的负面体验却不少。例如学生说谎问题,学生犯了错误说真话往往得到老师的批评与训斥,说谎话往往能逃过责任追究,躲过老师的批评与训斥。多次的情感体验后,学生遇事就只讲谎话而不讲真话了。
   3、教师训练难,方法少。
   各校都有养成习惯的规范与常规,但基本上都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一旦学生违背了教师处理起来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我就骂人了,我就打架了,我就违反课堂纪律了------"教师是打不得,骂不得(违反师德),有的甚至是连说都说不得,教师也就剩下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了。而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单纯的说服教育是起不到教育作用的。即使他们当面承认了错误,日后仍是我行我素,坏习惯一点也不改。
   另外,由于缺少相应的惩戒措施,学生就不清楚他不按要求做应承担什么责任,
   4、家庭、社会、学校不能有机地结合,形成不了教育合力。
   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家长的影响最大。许许多多的家长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重养,不重教,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只停留在其物质需要的层次和水平上,据《中国妇女报》报道,有关部门对中国2万名家长问卷调查,有50%以上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有27%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父母,自己省吃俭用,却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还不舍得让孩子干活。在成长上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关心孩子的品质,有的还起到不良教育作用。如:有的孩子不小心碰坏了商场里的东西,要主动承认,家长却捂住孩子的嘴说:"你傻呀,没人看见还不快走!"有的家长还告诉孩子:"在学校,谁欺负咱,就揍他,跟他干,打坏了爸拿钱"等等。
     在社会上也是如此,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到社会上一看,不是那样,有人随意乱扔东西,有人不论做什么也不排队等等。难怪有人说学生在校受到的五天教育,在社会上的两天就什么也不剩了,五小于二呀!
   二、抓好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建议
   怎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海狮的项圈》中介绍的一个故事: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有一处海狮聚集的地方,码头上贴着布告:"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两位年轻的女教师带领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观看海狮,在码头边的大人纷纷把最佳的观赏位子让出来给小朋友。这时,一位女教师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看到右边那只海狮的脖子上有一个圈?"。"有,那是不是项圈呀!"。"那不是项圈,而是海狮的伤痕。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洋里玩,看到一个项圈,它就钻进去玩,没想到钻进去后,项圈就再也取不下来了。小海狮渐渐张大了项圈愈来愈紧,就陷进肉里了,就在它快被勒死前,人们发现了它,把项圈剪断才救了它。"
   小朋友听得入了神,脸上都露出了十分痛苦的表情。
   "所以,你们以后千万不要往海里乱丢东西,那样有可能会害死一只海狮。"从习惯养成的角度来看,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1、码头上的布告告诉我们:养成教育要有科学、规范的训练细则,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养成教育要在《守则》、《规范》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形成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的加以训练。(我们德研室本学期把小学的养成教育内容分三个年段按品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三大块,105个训练点加以细化,并下发到全县个小学。)同时,还应制定出相应的惩戒措施,使教师和学生均有章可循。虽然行为习惯养成离不开各种规章制度的外在约束,但是仅有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既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码头边上大人的做法告诉我们:养成教育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各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开好家长会,让家长会不在是简单地公布学生学习成绩,公布学生在校表现的发布会,而是向家长传授培养学习方法,培养行为习惯,传播教育理念的指导会,特别是要让家长了解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训练方法,让家长本身起到示范作用,并能时时督促自己的孩子,指导自己的孩子按要求去做。我们的学生家长素质提高了,理念转变了,社会的环境也就自然好了,这样家庭、社会、学校互相配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也就容易了。
    3、码头边上大人的做法同时也告诉我们: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他们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自己的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老师能经常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语言,遇到地上废纸杂物能弯腰捡起,当教室桌椅歪斜能随手摆正------这一切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会照样子去做。
另外,学生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总之,不论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就在自己的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易于学习。
   4、这位女教师的做法告诉我们:养成教育要讲究方法,要有情、有理、有法。故事中的女教师并没有指着布告的内容读给小朋友们听,也没有向他们描述"法办"是如何令人恐怖,而是通过介绍海狮脖子上的伤痕的由来,让这些小朋友们走进海狮的痛苦,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灵魂受到洗礼。从小朋友脸上那十分痛苦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真正明白:千万不能往海里扔东西,而且不是一时的,而会一辈子铭记于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道德。另外,要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还应加强训练,持之以恒。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进行长期的,反复的训练。因此,应把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来抓,坚持经常,常抓不懈,才会有效果,见实效。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