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策略 刘艳珍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策略
山西省中阳县金罗镇西合小学 刘艳珍  语文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不足之处,进而对影响提问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策略

1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动学生创造性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的情况并不理想,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课堂提问形式化。很多老师将课堂提问简单地理解为问答。一问一答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基本形式。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一堂看似热闹的教学课,对话开展得很顺利,气氛热烈,参与热情高,但常常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学生的回答也较为肤浅,很难体现出自己的思想。
 问题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不考虑学生思考问题的特点和习惯,仅是教师的闭门造车的结果,缺乏对学生思路的开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但是真正落实下来,自主学习的内容往往是被“自主学习”,更多的是教师的思维范围内的东西。
 提问对象不广泛,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提得很多,学生也十分配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这种表面的热闹下却有着严重的弊端:真正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只是少数优秀学生。
2 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
 2.1 发问的时间
 提问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时刻进行,但绝不意味着任何时候提问都有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把握最佳时机。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相对平静,这时可以提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过往知识的记忆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思维逐渐活跃时,可以多提侧重分析和发散思维的问题,这样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当进入课时尾声,学生思维处在由高潮转入低潮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多提一些非教学性、巩固性或强调性问题,这时,可以防止学生非学习行为的出现(如看课外书、讲话、打瞌睡等)。
 2.2 发问的对象
 提问的对象要包括全部的学生,应该照顾所有学生的需要,引发所有学生去思考,而不是只以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为对象。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老师的教诲。作为提问对象,学生们在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划分提问对象的依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提的问题要做到难易有别:对优秀生,提问难度可合理“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引导,慢慢“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低”难度。分析性提问,要多问优秀生;锻炼性提问,侧重中等生;鼓励性提问,针对后进生。
 2.3 答案的评价每次提问后,教师应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总结,合理地指出其亮点或不足,复述并做简单点评,以照顾到普通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请其他同学总结答案,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提问总结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学生答问采取放任的态度,虽然看起来场面热烈,但难以形成最终的决策,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缺乏系统、清晰、完整的认识;针对正确的答案,缺乏继续深挖和扩展,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3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3.1 严格遵循课堂提问原则
 3.1.1 民主性原则
 既然学习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多主体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只有当教师把学生作为和自己平等的角色时,才会创造条件使学生平等对话,才能够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而对于学生而言,也只有当他把教师作为相互平等的朋友时,才可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挖掘知识潜能。
 3.1.2 启发性原则
 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这对课堂提问如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引导式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意识的发展,让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用表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1.3 阶梯性原则
 如果把“旧知识”比喻成“塔底”,新知识比喻成“塔顶”,要想让学生从“塔底”顺利地爬到“塔顶”,就应该让其一步一个台阶。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环节,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不同的阶梯,并且合理调配这些阶梯之间的跨度,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课文,最终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2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方式
 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只有精心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形式新颖,内容充实,饶有趣味,从而更能被学生接受和配合。
 3.2.1 变直为曲
 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缺点在于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回答的兴趣和成就感。曲,就是曲问,不直接发问,而是问题的侧面切入,意在此而问在彼。曲问的优点在于生动有趣,富有韵味,使学生能够打开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回答的主动性。比如,在《清平乐·村居》教学过程中,“最喜小儿无赖”,如果直接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然太过平直,只有变直为曲,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小儿子既然是个‘无赖’,为什么还会讨人喜欢呢?”
 3.2.2 化顺为逆
 顺,就是顺问。顺问弊端在于其思维的空间不大,而且,接二连三的顺问还会使学生的思维出现暂时性的抑制。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角度切入,要求学生从事物之间的矛盾出发,进行回答问题。逆问的优点在于借助正反材料的对比,构成对立情境,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比如《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不是顺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是逆问“:假如诸葛亮未能借箭成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现在借箭成功,又需要怎么理解?”这样,学生就围绕这个逆问,从不同的理解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3 认真构思课堂提问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提问内容的设计要抓住关键点,全面体现课文内容和主旨;要抓住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3.3.1 抓住关键点
 所谓的关键点,就是课文中提纲挈领的地方。如《第一朵杏花》的课文中,其关键的地方是“第一朵”,它是整篇课文贯穿始终的联结点和触发点。由于想了解“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就会细心观察;由于孩子们知道了“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所以竺可桢兴奋异常;由于“竺可桢想知道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可见竺可桢是一个对于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人。如果在此处设计提问,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课文的脉络也就一目了然了。
 3.3.2 抓住疑点
 所谓疑点,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虽然在表面上有一定的理解,但如果深究下去,很可能产生盲点和疑问。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课文《穷人》中,先问学生:“课文以‘穷人’作为文章标题,大家有什么看法?”学生回答:“因为桑娜是一个穷人,所以以‘穷人’做题目。”或“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题叫‘穷人’。”很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一定的疑问。接着,教师进行这样的提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提问抓住了学生们的疑点,能启发学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光龙.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J].中学语文,2008(6).
 [2] 段双全.冷观语文课堂的问与答[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3).
 [3] 葛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组织与问题的构建[J].现代教学,2006(7).
 [4] 蔡明,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