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论《蒹葭》的修辞艺术 胡茂芳
 
    

论《蒹葭》的修辞艺术

胡茂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也许谁都耳熟能详,而对于它的出处《诗经·国风》和细节,不少人就可能不大了解了。《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古来写相思之诗,没有哪部作品能够超越《蒹葭》。诗中蒹葭乃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人的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

《蒹葭》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写的是主人公对“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之苦。这里所谓的相思,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于是作者的幽幽情思,便漾漾于文字之间,犹如弦止而余音在耳,文止而余情不散,而这种余音绕梁余情不散的艺术效果正是得益于诗的美妙的修辞艺术:

一、排比

    《蒹葭》的第一种修辞就是排比。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就是一组排比句,诗中通过这组排比句,对白露的变化进行对比,写出时间的推移,更为“伊人”的可望而不可近又添了一份阻碍;同时通过对“伊人”所处位置的对比,拉长了她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更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同时突出主人公执着的追求,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二、类叠

《诗经》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是各地方的民歌、土风、土谣和乐歌。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其中这种对同一个字词或是词句,接二连三的反复使用的方法,叫做类叠修辞法。类叠可分为叠字、类字、叠句、类句四种,《蒹葭》中采用的就是类叠中的叠字(同一字词连接使用)和类句(同一语句隔离使用)。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用到类叠修辞的词汇大多是形容词,所以也适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比如《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关关”用叠字“关关”形容水鸟叫声;《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依依”、“ 霏霏”等用的都是叠字,写时间的变迁;《蒹葭》中用“苍苍”、“ 萋萋”、“ 采采”来形容芦苇的茂盛之状。

三、反复

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诗经》就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来加强抒情的效果。每一章虽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达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也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四、对比

《蒹葭》中还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对比让诗的寓意清晰而不会显得直白。诗中的情感就是通过几处对比表现出来的,从“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的对比写出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同时写出虽不可得而情不散的那种求之不得之苦;诗中以水为参照物进行对比,衬托出了主人公与“伊人”之间的距离,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更使诗歌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重章叠句,层层推进,又凸现了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五、借代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诗的题旨之所以出现分歧,跟诗中的关键词“伊人”含义笼统,指涉模糊有关。归纳起来,关于诗的主旨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了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邦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指“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一种含蓄的隐喻。”不过我们通常是把它当做爱情诗来读。

《诗经》的教育还具有政治、道德意义。孔子说学《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伦理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孔子言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对于这么一个包含了中国2500年前灿烂文明的文化宝库,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好好挖掘其中的财富,去学习,去对它进行更多的深入的了解与探究的。《诗经》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里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独有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社会条件的关系,《诗经》还缺乏一些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和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已是无愧于人类文明,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了。

 

Power by YOZOSOFT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