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白继超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安徽省阜南县一小  白继超

《新课标2011年版》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据专家分析认为,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耗时费力,教学质量并不高,学生能力并不强,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阅读量太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超过课内阅读量的五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由此可见,仅仅依靠单纯的课内阅读训练远远不够,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做到由课堂阅读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阅读实践这个广阔的阅读天地呢?下面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几点建议。
一、用兴趣点燃学生的课外阅读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实却是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量的课外练习和一些毫无意义的活动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积淀肤浅;教师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的课内教学及课外作业的“题海作战”,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和无趣,无法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从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可见,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首先要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地投身其中。
1、巧用故事悬念激发阅读兴趣。人人都爱听故事,小学生尤其如此。我对故事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讲诉,那被刻意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到了一个或有趣、或刺激、或惊险、或感动的情感世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感同身受、期待结局之时,教师却戛然而止:后面的故事更精彩,如果想继续了解接着发生的事情,就自己去阅读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这样被调动起来了。
2、以自我读书感受激发阅读兴趣。课堂上,我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课外读物后的收获和体味,用亲身体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愿。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开展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收不到实效。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读书笔记”、“剪贴本”、“手抄报”、“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小话剧”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二、精选课外阅读内容
在指导课外阅读过程中,我还注重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课外读物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而定,一般来讲,低年级儿童认识水平比较低,识字量较少,课外读物应以童话、寓言和成语故事为主;那些科学小故事、小知识及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也可以推荐。中年级学生识字量猛增,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儿童文学及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浅显的历史读物、科学幻想类的读物比较感兴趣。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初步形成,认知水平和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可适当推荐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及适合他们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和一些较高层级的科学幻想类作品等。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中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吸取各方面的精华,健康成长为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的一代新人。
三、教给课外阅读方法
大语文教育观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上。课外的阅读、写作、交谈,甚至丰富多彩的生活,无一不需要接触和运用语言文字。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者必须激发与培养广大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动机,使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让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可向学生介绍几种基本阅读方法:一是大略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例如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一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合书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二是获取性阅读。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不能观其大略;也不像语言优美的篇章,适合背诵积累。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三是品味性阅读。针对语言精美、感情丰富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阅读水平高低有个性差异,是无须争辩的事实。有些小朋友,在阅读时划线作标记,是十分适当的方法,可有些小朋友却未必适合。当他们再次阅读这本书时划线的地方会使他们想起第一次阅读时的感想,就很难有新的发现与启示,不会像第一次阅读的人那样会令他们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印象。其实,小学生阅读多了,往往会不知不觉地琢磨出一些适合自己的独特方法。有人这样劝我们:“不要打算一下子完全读懂一本书,当觉得不能理解时,可以暂时抛开它,过一段时间再来读,总会被你读懂。”无论孩子们选择何种方法,只要适合他们的,有一定收获的课外阅读方法,就是好方法。
四、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为了让学生爱阅读,笔者所在学校在成立班级图书角、开设书香交流会、经典诵读比赛、增设校园电子阅读室、增添班级藏书的基础上,每周还在各年级开设了两节自主阅读课。这两节课上,学生可以到校图书阅览室自由选择和阅读课外书籍。在期末的课程评估中,“自主阅读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学生也比以前更喜欢阅读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观察,发现“自主阅读”出现了新问题。一、二年级的学生喜欢阅读绘本,但有部分学生只看图画,不读文字,一口气从头翻到尾,很快再换一本。中高年级的学生热衷于阅读惊险刺激的故事书,有的书甚至只翻看开头和结尾,就匆匆扔在一旁。看来,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关注上,他们对书中精彩的细节、巧妙的构思、鲜活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却往往并不在意。特级教师薛发根说过,“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培养一个真正意义的阅读者,不仅要看他是否在翻书,还要看他是否学会了阅读,是否会学习和积累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否会真正读懂作品、读懂作者,并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因此,如何有效巩固课外阅读成果,才显得更为重要。
读书要勤于动笔。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不同年级的差异,我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课外阅读摘录本》。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就只要求他们学会摘抄式笔记,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等,就把它摘抄下来。中年级学生要求稍高一些,指导他们写出读过的好书的点滴体会,即简单的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还要求能写出简单的书评。一段时间下来,多数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组织活动巩固效果。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总结阅读的收获,促进学生认真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就必须重视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查。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效果明显,得到学校、老师、家长的认可与赞许,获得成就感。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可以多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课外读物“跳蚤市场”等与课外阅读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巩固了阅读成果。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更有责任指导好孩子从小爱上阅读,培养阅读能力,为他们即将开始的精彩人生奠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语文教研》(《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
3、杨淼《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略》。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