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兴趣——语文学习的良师 王毅
 
    兴趣——语文学习的良师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镇红门河小学  邮编726014    王毅
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积极愉快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它,语文是一门伸缩性比较大的学科,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你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随意驰骋,所以要让学生学好,首当其冲的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比较主动,轻松了。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课堂为核心,以课文为半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课堂内外相结合的目的。
  一、根据学生特点,寻找兴趣点。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如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的教学中,我教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地球与火星的图片、资料,课堂上学生们兴趣高昂,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扩大知识范围,课堂内外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学生学生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特别是相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领域,从实际生活入手: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可以开拓学生视野;③使学生获取了新知识;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三、角色转变 。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旧的教学机制是“满堂灌“,学生只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课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鼓励积极参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真正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四、以情感人。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能动的反映,入选语文教材的是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就需要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进入文章角色,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五、培养学生情感。
学以致用,我们就是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教师应该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学生有了高尚的情感,就会在课堂上积极配合,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形成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共同来维护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六、教师要转变观念。
课改是将旧的教学观念“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的伙伴关系,那种专制型的教师,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压抑的、紧张的情绪,产生一种畏惧心理,这样的课堂气氛怎又会宽松、和谐、愉悦呢?教学效果更是不敢细想,我们应该做民主的教师,真正让学生快快乐乐学知识,轻轻松松45分钟。
七、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有句歇后语说: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所以老师要提高,深造自己的教学艺术,就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在课堂上要思维敏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机应变,成为学生运用知识积极探索的“向导”,要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思维,充分体现课改下老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协调者,引导者、参与者的思想。
八、重视课外交流。
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跟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既重视学生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使师生之间真正成为合作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还要经常与家长密切联系,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课外交流中会发现许多隐蔽的问题,也会轻而易举的解决一些棘手问题。当然,让一堂语文课妙趣横生,吸引学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当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只有当学生的人格得以尊重,智慧得以显露,个性得以张扬,进入课堂中具体的角色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作品耐人寻味,百读不厌的趣味。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