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卫艳珍
 
    

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山西省中阳县城南小学   卫艳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紧密的联系生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广泛,包含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倡导生活即教育,做到“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
一、以人为本,创设情境,走向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生活,纸上谈兵。把握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让更多的儿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因问题而产生需要,激发兴趣,形成探究的动力。以往莘莘学子一个个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所谓的课堂秩序,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为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它更贴近学生,更像一本学生的“学本”,而不是老师的“教本”,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原有的误区,跳出教材,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的想象的翅膀。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课文《认识好朋友》一课时,为了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叫出对方同学的名字和促进新同学之间的交流,我安排了到操场上做游戏——兔宝宝快回家(“说说自己的姓名”)。全班围成1个圈,一个小朋友当熊宝宝,其他小朋友当兔宝宝。当熊宝宝追上兔宝宝时,兔宝宝能说出熊宝宝的名字,并说“我是你的好朋友***”,这样,兔宝宝就可以安全顺利地回家。熊宝宝大家轮流着当。孩子们处于非常激动与兴奋中,于是笔者问:“我们班级中的每位同学你都认识吗?你都可以顺利的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如果你不能叫车他人的名字,你也许会回不了“家”哦!怎么办好呢?”小朋友们都说:“赶紧认识他。”于是全班在操场中开展了认识新朋友的活动。教师引导孩子们不认识或者叫不出对方名字的同学,可以通过握握手、说姓名、拥抱等方式,积极地认识新朋友。然后分组游戏。游戏中,教师又提出:你知道你认识的的同学有什么爱好吗或者特长吗?很快,大伙又进入互相询问、介绍。课中,很多小朋友从陌生变成了好朋友,让他们从中体会到结识新朋友的乐趣与愉悦,减少了部分孩子因胆小、害羞而不能快速去认识新伙伴情况。
这样的学习方式给一年级的新入校的孩子们带来了愉悦,他们可以从中自由地表达所知、所见和所感。学生是真正自我解读,自我感悟,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生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以人为本,创设情境,走向生活”张扬学生个性,既检验了学生的个方面的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切实体现新课程的育人理念。
二、学科联系,真情演绎,拓展生活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人人都有情感,但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所以,在《思品和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去创设一个个充满情感、易于沟通、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体验,陶冶情操,得到启迪,使美好的情感体验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各学科协调统一,互相渗透。如: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与语文、音乐、数学、美术、体育等其他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与联系,尽力演绎一个个美好、和谐的情感体验氛围,使每一个孩子在感动中感悟、在体会中学会。
如在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台湾同胞渴望回归心情的体验,笔者从网络中找到了《乡愁》一诗,播放朗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让学生从中得到了台湾同胞回归
“学科联系,真情演绎,拓展生活”,学生对学习始终充满好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探索,使《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更富有趣味性,有吸引力,加强了该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使学生顺利和谐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社会》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探索的最好平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无处不在,而现实生活又是思想品德的丰富的源泉。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优化学生的学习。如果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将是在喻教于乐中进行,学生的认知、情感将同时得到和谐发展。并且,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会很大程度上优化学生的学习。因此引导学生依托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和探究,对更好的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的一课前,让班级的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10分钟,并告诉学生可以玩自己最喜欢的活动项目,只要开心就好。上课伊始,我便随机问学生一下几个问题:
(1) 你是怎么活动的?
(2) 玩得开心吗?为什么?
(3) 你期待以后都这样活动吗?为什么?
通过活动和回答,每个学生的心中自然都有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很快就可以懂得集体中规则的重要性。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应该接纳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从生活的事例中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解开他们心中的疑团,推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才是我们思想品德课堂的关键所在。
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这样就会创造了生活化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经验的改组,从而提高了应用实践能力。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与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我们教师要不断努力,引导孩子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在爱的生活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学会创造美好生活,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的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巩固了各学科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每一颗心灵在加闪光中如花繁盛、似锦美妙。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