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职业教育中“学”与孔子教育思想的关系 吕博
 
    

职业教育中“学”与孔子教育思想的关系
(吕博 辽宁省营口市卫生学校 115000)
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三千年来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出现。由于职业教育中的“学”与孔子教育思想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弄清二者关系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有极大帮助。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学” 孔子教育思想 教师教学 学生学习 关系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的重心也由过去单纯以教为主以学为辅逐渐转化为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新景象,而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就相应开始受到多于以往的重视。孔子的教育思想正是紧紧围绕着“学”的观念展开,可以说“学”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理念。因此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关“学”的理念与职业教育中“学”的理念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可以说孔子教育思想中“学”的理念对职业教育中促进学生学习乃至提高教师自身修养都不无裨益。基于这种关系,我将进一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有关“学”的理念进行甄选和概括,分别从乐学、守恒、致道、践行和里仁等五个方面理念来分析职业教育中“学”与孔子教育思想的关系。
 一、“乐学”理念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乐学”。在《论语》的开篇就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样的话。孔子的初衷就在于说明他把学习本身已当成一件乐事,学在乐中,乐在学中,寓学于乐,其乐融融。“乐”是由内而发,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兴趣所带来的愉悦,它能促进学习的积极性,使人们在快乐情绪的支配下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而且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因而才不断地积累知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正是由于这种“乐学”理念所萌生的求知欲使他进一步发掘探求知识的真谛,从而提出其“乐学”理念的三个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之”为第一境界,稍显粗浅,“好之”是第二境界,渐次深入,到“乐之”则境界封顶。“知之”是达到最高境界的敲门砖,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量,才是孔子所谓的“知之”。这个“知之”看似容易实现,其实在孔子看来也是应持严谨态度的,绝不可不懂装懂、假装知道,因此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可见孔子强调人类认识事物求取知识应循序渐进,从不知到知少再到知多本身就是一个量变的自然过程,“知之”只是其中一个阶段而已,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也非举手投足那么简单。孔子为了说明这一点常以身说法:“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正是这种“知之”的态度才会进一步到达“好之”这一境界,关于这个境界,子夏在回忆孔子的教诲时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论语·子张》)可见“好之”应具备的条件是不断提醒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这个月学到的东西忘没忘。曾参也总结孔子教诲的关键因素是“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其实“好之”是一种日常习惯的养成,常需要坚持不懈地提醒自己,孔子也曾就自己的经验谈到它的实现条件“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因此,只有“好之”的充分实现才能进一步步入“乐之”的境界。如果“乐之”境界能实现,孔子认为将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向往与追求,即使遭遇再大困苦也应勇往直前,乐此不疲。他认为颜回已臻于此境界,称赞道:“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反复赞许他即使贫苦依然乐之如故的精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孔子也多次提到自己的亲身感受“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甚至于当别人问起他来,他也以这种状态傲然示人“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极言“乐之”境界能感受到凡常未有的快乐。而且“乐学”理念不仅能实现教师自身的“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同时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确实能收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守恒”理念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他特别倡导“守恒”理念,而且坚持认为学习知识不可浅尝辄止,要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的精神。孔子在课堂上经常举例说明学习须有恒,他教导学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他也常告诫学生学习不可图块、图眼前:“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他还举榜样颜回进行教学“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而且孔子对缺乏恒心的学生冉有也适时地加以批评“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冉有以“力不足”为借口,半途而废的状况,对此孔子另有一个更精辟的比喻“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论语·子罕》)孔子告诉我们不管做任何事,如果中途而辍,责任则在于没有恒心,若持之以恒,任何事都不存在问题。因此孔子在慨叹身边有恒者很少的时候,更觉有恒者的可贵:“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看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求学路上或积少成多或功亏一篑,责任都在自身,只要抱持一颗“守恒”的心,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奋斗,最后都能成为最大的赢家。
 三、“致道”理念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好学,但究竟所好何学却一直存在争议。我觉得解释得最透彻的当推宋代的大儒程颐,他说:“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弟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言外之意是孔门三千弟子中除颜回外都只是学文上的“习通”,唯独颜回是和孔子一样能“致道”的,也正是这样,孔子才一再颂赞颜回,“学文”中的“文”是指一般知识技艺的学习,如上文说的“诗书六艺”其实是孔子教授的两个系统,一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一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认为在“学文”的基础上还应当“致道”。那“道”又是什么呢,孔子认为除了掌握基本知识以外,还应注意个人日常的修为和德行,而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因此孔子常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孔子平时就是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的修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孔子认为“文”和“质”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致道”,但实际上他更强的“质”也即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甚至将应致的道具象化:“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仁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言外之意,若能达到上述这几点,就可以“致道”了。当然孔子还是强调“致道”应是由内而发的,因此他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他认为如果一直坚持追求“道”,“道”就肯定能“致”。他就是这么做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学而》)他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求道、致道,以至于他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其实无论是致道还是致远,都是个人内心的理想和追求,在求学过程中,心中常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志向始终鼓舞着自己向更高处攀登,那么再陡峭的险峰也将不远于脚下,再坚硬的寒冰也将不难于融化。这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奉为圭臬的准绳。
 四、“践行”理念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不只强调单纯的学习,也强调“学以致用”、“言行合一”,而且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亲自去做,也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此,孔子归纳了实现最终目标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求诸己”,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首先以君子的标准审视自己在为人做事时是否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即他认为凡事只要亲身努力去做就不怕别人评论了。因此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第二个层次是“为己”,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这是从为学的角度来说明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而非沽名钓誉。第三个层次是“由己”,他说“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是从道德修养层面上说的,也就是只要自身努力奋斗,就连“仁人”、“圣人”的境界也可实现。在亲身实践这个大前提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言行合一”,在这方面孔子特别推崇古人的做法:“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古人就是不轻易说什么,唯恐说了做不到。孔子常教导学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因而当他看到学生的言行不一时常常气愤地说:“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即说话大言不惭的人难以成事。在看到自己的学生宰予背弃诺言不肯起床时,他甚至连价值观都发生了转变:“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可见做到言行一致有多难。除此之外,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认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学。他把所教的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这些科目的分类均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以后就业步入社会而设。“德行”科相当于今天的思想品德课,学好的话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言语”科,相当于今天的交际课,学通的话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名称职的外交官或政客;“政事”科,相当于今天的管理学课,学透的话将来可能会做国相、家宰之类的官;“文学”科,相当于今天的专业技能课,学精的话将来可能会做一个合格的专门辅导。此外孔子还强调每门功课都有它的应用价值,如针对《诗》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他反对死读书,学完不会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因此孔子认为一切所学都应为现实服务,这一观点对现今的职业教育仍有借鉴意义。职业教育就是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后就能马上就业,所以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增强是目今教学的重中之重。
 五、“里仁”理念
 孔子的教育思想还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里仁”恰恰就诠释了这一理念。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里的“里”就指的是学习环境,也就是无论是优厚的睦邻环境还是只身在外遇到贤于自己的人都应积极选择向对方汲取知识,因而子贡评价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自己也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可见孔子对周围稀有人才资源的求学热情,同时他也强调周围朋友的重要性,他把自己所向往的好的朋友和不好的朋友各分为三类:“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正直、诚实、博学多闻的朋友是益友,而那些走歪门邪道、谄媚逢迎甚至整日花言巧语的“损友”则要擦亮眼睛避而远之。看来孔子早就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孔子还把朋友的范围限制在身边所有朋友都应高于自己的框架之下,因此他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孔子认为真正的朋友还是自我提升的最好的催化剂,不仅可以互助学习,也可促进共同提高道德修养,曾参曾总结孔子的这种行为:“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甚至他相信这种“里仁”理念如果推广出去可以普天下有识之士皆为良友:“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职业教育尤其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所学专业和将来所从事职业入手,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大力提倡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会结交各种有益的朋友。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中的“学”与孔子教育思想的关系是十分契合的。孔子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中的“学”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而职业教育中的“学”又反过来促成孔子教育思想更好地发扬光大。我相信通过职业教育的不断迈进,继续吸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来将“学”弘扬和发展,必将使国家职业化教育更加迅猛、快速地得到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宋)程颐、程颢:《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幺峻洲:《论语说解》,齐鲁出版社,2003年版
【5】王道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