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莱阳市七星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竣工验收总结 张元昕
 
    
莱阳市七星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竣工验收总结
张元昕
【摘要】分析了莱阳市七星河小流域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综合治理的任务,总结了完成情况、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与作法,阐述存在的缺陷及下一步的打算。
[关键词]小流域  综合治理  经验  缺陷  打算
一、流域概况
七星河位于莱阳市冯格庄街道办事处西部,流经董家庄、沈家屯、陈家疃等村庄,全长12km,总流域面积95.5km2,现状水土流失面积19.1 km2。该方案主要治理七星河富山路南1km至飞机场,涉及面积9.73km2(其中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5 km2,),辖5个行政村,总人口5636人,农业人口5609人。耕地面积395hm2,人均耕地0.07 hm2,人均收入8651元。
该流域属低山丘陵区,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多年平均降雨686mm,森林覆盖率为23.8%,自然草被盖度在0.2左右,且疏稀林较多,覆盖质量差。流域气候特点是春旱、夏涝、秋后又旱,风雹灾害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二、项目前期工作及审批情况
2011年11月,山东省发改委、水利厅《关于转发下达水土保持工程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鲁发改投资[2011]1536号)下达了莱阳市七星河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投资计划,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以实施七星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依托,大力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根据文件要求,莱阳市水利局组织莱阳市水利勘察设计院编制了《2011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工程莱阳市七星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省水利厅通过审查。
三、资金管理与使用
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保证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认真做好对中央补助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一是制定了《莱阳市实施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在银行设立了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帐户,配备了专职会计,并由专人负责管理;三是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拨付资金。资金拨付办法是:由市、办事处联合组成检查验收小组,对完工的工程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填写验收单,包括完成的工程名称、数量、标准质量、材料用量(水泥、砂子、石料、苗木)及金额等,经财务负责人审查,局领导签字后,按比例拨付给办事处,办事处按拨付的金额上交材料单据;四是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确保资金正确使用。经过审计,没有出现违规违纪的问题;五是工程完工后,按规定编制了项目财务决算报告。对地方配套资金,办事处千方百计筹措到位,并在办事处财政所单设帐户,由专人负责管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管理规范,使用合理,到位及时,不仅保证了工程进度,同时也确保了工程质量。
四、工程计划完成情况及施工方案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严格执行省发改委批复的实施方案,精心组织,严格施工,认真扎实地开展各项治理工作。完成治理河道长度5770m,新修拦水坝1座,新修平塘1座,栽植经济林7.49hm2,栽植水保林1.56hm2,浆砌河道180m,清淤筑堤1500m,5770m两岸绿化栽乔木5770株,共投入工日0.35万个,土石方量4.23万m3,完成总投资90.50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30万元,省补助资金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52.502万元。
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措施采用先实地放线,然后备料,最后组织专业队伍施工,由技术人员指导施工,使工程能按照设计标准完成,利用率达95%。生物措施采用春季和雨季由办事处组织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学生及当地驻军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然后将其承包给农户,以及将零碎或偏远地段承包给农户双管齐下的办法。由专家指导养护管理,成活率达到85%。项目实施后,各项治理措施发挥了较好的效益。生物措施包括以优质杨树、乔木为主的水保林和以优质苹果树、桑树为主的经济林,年增加蓄水保水量0.69万方,增加保土量0.05万方。工程措施包括河道清淤筑堤、浆砌石护岸、拦水坝、平塘等,均按质保量地完成,达到了预期目标。年增加经济效益23.82万元,扩大改善水浇地300亩,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森林覆盖率增加9.82%,流域内宜林宜草绿化率达到90%以上,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95%。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趋于合理,生态环境开始走向良性循环,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建立三级机构,为项目推进提供组织保证
莱阳市委、市政府对七星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十分重视,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发改局局长、水利局局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七星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由分管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水利局把七星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列为2012年度水利工作主要任务,一把手亲自挂帅,多次召开局长办公会议进行部署,水保办、工管站、财务科等有关科室密切配合,抓好落实,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有关技术人员参加的工程检查验收小组,定期深入到施工现场,搞好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
冯格庄街道办事处成立了项目施工组织指挥机构,主任亲自挂帅,分管主任靠上抓。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办事处把治理任务落实到村、落实到户,实行领导干部包村、包工程责任制,并把治理任务完成情况做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使治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三个关键,为项目建设提供质量保证
1、完善建设制度。一是制定了《莱阳市七星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质量标准及验收办法》,对各项工程治理标准、质量要求、验收办法等进行明确规定,并成立了由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参加的工程检查验收小组,采取随时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严把工程质量关;二是制定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等6项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流域治理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2、科学组织施工。为使各项治理措施做到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施工、统一物料(苗木)供应、统一检查验收。主要采取了四种形式:一是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统一治理,如拦水坝、平塘等重点工程的建设,由办事处纳入全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盘子,统一安排劳力进行施工;二是对沿河绿化等骨干工程,由村委会根据工程量大小,组织专业施工队伍,充分利用植树季节,从而保证工程质量;三是将流域内零碎或偏远地片,承包给农户进行治理,实行“谁承包谁受益,谁投入谁管理”的政策,调动了流域内广大群众治理的积极性;四是充分利用春季和雨季造林季节,由办事处组织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学生及当地驻军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确保了治理任务的完成。
3、突出科技创新
注重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治理水平。近几年,办事处多次牵头聘请专家指导,引进和栽培了优质富士苹果、桑树等名优新品种,采取了整修树盘、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管理技术,提高了果品产量和质量,形成了高效果品基地,
(三)落实四项措施,为治理成果的长效性提供可靠保证
1、加强档案管理。为了规范档案管理,我们将年度实施计划图、验收表、竣工图以及各种报表材料整理分类,装订成册,设立专门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做到技术档案齐全,管理规范。同时,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系统,在计算机中建立了“七星河小流域治理项目档案管理数据库”,存储流域有关图表、数据,使档案管理做到了规范化、科学化。
2、加强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在流域内粉刷水保标语、设立标志碑、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干部群众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规和搞好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大家都自觉地维护治理成果。
3、制定优惠激励政策。为充分调动干部群众治理的积极性,市、办事处两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及制约机制。积极鼓励农村干部群众、个体工商户采取个体成片承包或联片承包水土流失治理,只要面积达到10公顷以上的,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给予1—2万元的以奖代投扶持;对流域内治理所需苗木、建筑材料等给予补贴支持。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制约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流域内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六、存在的缺陷和下一步打算
七星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工程建设质量不高,治理规模偏小等。下一步我们要将这次验收做为新的起点,认真总结前段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加大工作措施,注重治理实效,巩固扩大治理成果,把七星河小流域建设成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样板工程,推动我市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