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李志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西坡镇小学  李志强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对低、中、高年段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方面下工夫。
但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疏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脱离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语文教学中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费时费力,劳而无功。须知,语文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刘勰也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就可以看出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不添减字,不读破词句,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字词的字形,从而有效的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训练,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读出语感。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
二、朗读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都用了优美的文字描绘大自然的风光。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再把对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带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容易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在指导上,要引导学生对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等的整体把握。如老师在学生读出雪大之后,追问:“为什么第二次你能读好呢?”学生沉思,终于体会出是将表现雪大的词语突出读的缘故。这样的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学生练起来有章可依,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学生朗读时的表情、体态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教师的身体态势对朗读中的语音语调变化作形象化的演示。采用符号、图形也能起到同样的审美作用。例如:古诗教学中节奏线的运用,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规律,感受其间的音乐美。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的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的美去激发他们的想象,能有利于发展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加强朗读学生思维的发展
古人云“口诵心惟”。这里的“诵”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过程。学生不但能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去判断事物。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之外,一是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等。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如果教师有机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总之,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必然受益终身。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