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最新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收录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版权信息

主      办: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协      办: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教育文献出版社
编      辑: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编辑部
名誉总编辑:吴康辉
副  主  编:佘维学  薛慧锋
            钱水龙  叶建强
            朱 淮  许国华
外联部主任:刘长明  黎 欣
投稿  邮箱:jyyjxk@126.com
网      址:www.jyyjxk.com
定      价:每期8元,全年60元

 
  相关证书  
  友情链接  
·教育阅读网
·华夏期刊网
·新教师教学杂志官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
  热门文章
首页 > 刊社动态 > 热门文章 
 
 
在数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薛丽平
 
    
  在数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薛丽平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的责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兴趣;学生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它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苦学”还是“乐学”的问题。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益处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教师的有效教学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中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是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   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成功喜悦
   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如果你能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这样就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以各种可爱小动物为载体,让学生来充当教材中提供素材的人物,例如:给蜜蜂引路,送小鸟回家,帮帮小熊吧,请你做裁判等各具特色的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既检查了学生对本段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使他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设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上每一节课的开头,都会设计一种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针对小学生喜欢动物这一特点,就给学生说: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教师逐个板贴:小猫、小狗、小鸡),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都争着说出自己的发现。这是抓住时机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因为这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为热烈,对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后面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一般是采用“集体合作”。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放方块。先放三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方块,右边有两个方块,一共有几个方块?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方块,右边有三个方块,一共有几个方块?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出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后,对老师下面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是真正的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来掌握知识这一目标,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努力!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投稿邮箱:jyyjxk@126.com 

京ICP备09034123号